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发表时间:2024-07-08 23:27:59 来源:网友投稿

如果说余华80年代先锋小说对中国文学是巨大贡献,那么90年代之后余华的长篇小说则不仅是对中国文学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是对世界文学的巨大贡献。

在长篇小说中,余华的创作开始变得素朴,不再注重对小说形式的先锋试验,而更追求小说的内容,更注重对传统视野下无法看到的中国经验的发掘,更注重表达被传统文学忽略的中国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

余华90年代的长篇小说重故事、重历史、重现实,叙事简洁,可读性很强,很多人就因此判定余华创作发生从现代主义回归到现实主义的转型。我认为这存在着很大的误解。从中短篇小说转向长篇小说创作,这可以称之为“转型”;从注重小说的形式探索转向注重小说的内容及其新的表达;语言从华丽向朴素转变;小说风格从西方化向中国化转变。

新世纪之后,余华又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兄弟》和《第七天》。《兄弟》和余华过去的长篇小说在风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写作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比如有更多生活形态的现实,抽象的叙述增多,具体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变少,诗性化的语言变少,人物增加,故事变得复杂。相比《兄弟》,《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这样的小说是写不长的,因为它是诗性的写作,它对故事、生活和细节的选择都非常挑剔,一般性的日常生活是很难被作者看中的,能够进入小说的绝大多数“现实”都是有“意味”的,也即余华所说的“文学的现实”。相比较而言,《兄弟》中“文学的现实”变少了,有大量的普通的平淡的近于日常生活实录的现实,不仅不精练,而且缺乏足够的诗性,在余华的所有作品中它特别“异类”,其外表特别具有象征性,因此负面性的评价比较多。但即使这样《兄弟》也不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仍然具有现代主义因素。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既具有先锋性,又具有传统性;既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又具有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容;既具有隐喻性、象征性,又具有现实性、典型性。它获得了方方面面的认同。普通读者认同它们所讲述的故事,特别是故事所表达出来的对于苦难的深刻同情,文学批评家更认同它们讲故事的方式,讲故事的技巧,当然也认同它对于现实和历史的深刻反映,在同情背后所表达出来的深刻批判。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