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地矿文化的底蕴和底气
杨伯轩赵标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郑州450012)
摘要本文列举了地矿行业文化的外化特性,从地质工作从业的动因、感恩心理、探索奥秘的欲望、进取精神、行业本色等方面,论述了地矿文化的丰厚底蕴和底气。
关键词动因感恩心理探索欲望行业特质丰厚底蕴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无论是在地质事业大发展时期,还是在勘查找矿的萧条期,一代代地质人吟唱着《勘探队员之歌》,以国家建设和社会需要为己任,成年累月地跋涉在崇山峻岭、荒原大漠,默默奉献在找矿立功和地质服务的战场上,用智慧和赤诚、热血和汗水抒写了一幅幅壮丽的人生画卷,为建设美丽中国勘探资源和提供多样化的地质服务成果,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尊重,也铸就了以“三光荣”传统和“四特别”精神为代表独具特色的地矿文化,丰富了地矿文化的底蕴,成就了地矿文化的底气。
地矿行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地矿行业的实践应用,是地矿职工内心共同认可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品牌效应的综合体现。在社会各职业阶层中,地质工作者的行业文化烙印十分突出:大步流星走路、大嗓门说话、简约化生活,体现的是一种效率和豪放的阳光心态;大锅吃饭、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折射的是一种同事间的相互依存和豪爽个性;“天下地矿是一家”代表的是团队精神和行业价值认同;“天当房,地当床,夜幕作蚊帐”,是一种为理想奋斗的乐观和豁达之情;等等。发黄的黑白照片记载着的创业激情,手柄磨得锃亮的地质锤诉说着跋涉历程,见证多个找矿突破的帆布地质包……这些地质文化元素俯拾皆有,信手拈来。凭着这腔豪情、这份执着、这样浪漫,几代地质人背井离乡、抛妻别子、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用简朴的地质锤、用轰隆隆的钻探声,叩开了一扇扇宝藏之门,300多座矿业城市拔地而起。是什么让他们秉承执着的信念勇往直前,这种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底气源自何处?翻开历史的记事本,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来自为国分忧、科技报国的爱国情愫。地质工作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这正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的序列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1956年3月,在新中国经济建设最需要矿产资源的时候,以地质部第一任部长李四光和党组书记何长工为首的地质部高层领导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顺应时代需要,吹响了全国勘探大会战的集结号。无数年轻的地质工作者,满怀报国之志,急国家建设之所急,意气风发地走进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攀西高原的崎岖小道,踏上神秘莫测的高山之巅、大漠深处,打响了大庆石油勘探会战、攀枝花钒钛铁矿找矿会战、许昌铁矿会战等一场场找矿攻坚战役。“铁人”王进喜的事迹集中代表了当时无数地质工作者的心境。他在北京开会时,看到首都的汽车因为没有汽油而不得不背着煤气包时,他内疚地掉下了眼泪。当他带领钻井队来到现在的大庆油田时,面对“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的恶劣环境,喊出了为国家建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条件下,他们硬是用撬杠,靠人拉肩扛,盆端桶提的方式与时间赛跑,提前组织了钻井生产。“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把贫油国的帽子丢进太平洋去”、“矿产资源在哪里,我们的脚步就延伸到哪里!”等响亮的誓言是当时地质人报国心切的集中表达,也谱写了一曲曲善打硬仗、敢于胜利的壮丽诗篇,大庆油田、大冶铁矿、栾川钼矿、德兴铜矿,等等,取得的一个个重大找矿突破,有力地支撑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之路,也为新中国的地质工作赢得了地位和荣耀。
——来自国家重视、社会尊重的感恩心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这三十年时间里,地质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实行的是“大一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物给物。地质队员是全社会工资标准高、福利保障最好的职业之一,地质工作成为当时令人羡慕的职业,以地质生活为背景的《年青的一代》塑造了新一代知识分子肖继业的形象,是当时许多年轻人的偶像。手拿地质锤和放大镜、肩挎帆布地质包,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求的时尚,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字样的工作证更是增加了地质人的归属感和行业自豪感。“党和国家这样重视地质工作,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干”是那时大多数地质队员的内心独白。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了投资效益下降、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但怀揣着对国家重视的感恩和感激之情,这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以无比豪迈的激情,在那个时期累计提交各类矿产地近万处,强有力地支持了共和国的工业体系建设,并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尽管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10多年时间里,整个地质工作陷入低潮。国家对地质勘查的投入几乎“断奶”,地勘队伍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就是在这十分困难的时候,生性顽强又朴实憨厚的地质人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也没有完全放弃地质找矿事业,而是艰难地保留了部分地质找矿人才,满心希望地期待着在第二个春天到来时大显身手、再展作为。
——来自崇尚自然、破解奥秘的探索冲动。在地球46亿年的漫长历史中,有着无穷奥秘。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有着这样那样的神话故事、猜想、假说。直到有了现代地质学,科学家们把它从古到今划分成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有着不同的特征。但直到今天地球的绝大部分秘密还没有揭开,人类对承载着自己并赖以生存、似乎熟悉而又十分陌生的家园,总有着“一探究竟”的冲动。地质行业的特质决定了我们是自然和地球奥秘的探求者,正是怀着这种意识和冲动,几代地质人采用了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解译、深层电测、钻探验证等多种手段,试图对地球的认识更近一步,也希望地球能给我们奉献更多的宝藏和惊喜,永远做我们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神秘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被视为地质科学研究的“圣地”。那里谷深、林密,相对高差达5000余米;气候多变、环境恶劣。无论悬崖绝壁、雪山冰川,还是原始森林、急流险滩,所有路线都要徒步行进。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的30多名地质队员经过两年多艰苦奋战,在艰险和生死考验中行程26000余千米,完成1∶20万化探扫面7938平方千米;采集各类样品2102件,取得基本数据63252个。首次获得了大峡谷地区控制密度最大、研究程度最高的基础地质资料,从地球化学角度解读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南迦巴瓦构造结”演化特征及分布位置。这是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大峡谷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深层次、网格式、系统性国家级地质科学考察,为大峡谷地区基础地质研究、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地质队员自己完成的《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摄影画册仍是地勘界的经典之作。
——来自不甘落后、勇创一流的进取精神。现代意义的地质工作是一种“舶来品”。鸦片战争以后有外国人进入中国开展地质调查,也有中国留学生到比利时、德国等学习矿业知识。1913年,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创办的北平地质调查所,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地质人才。在此后战事不断、政局长期动荡的恶劣环境中,凭着对科技救国的信念,原隶属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地质学家,以常人之躯承受着超常的生存条件,坚守者地质调查找矿的责任,并取得了云南禄丰恐龙、淮南煤矿、云贵地区的磷矿等重大地质成果,更确立了“登山必到峰顶、移步必须步行”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的地质调查准则。“搜罗多少箱图籍、整理端绪仔细求”(翁文灏赞丁文江语),正是这些地质前辈们敬业精神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在地质事业大发展时期,更是有数以万计的地质工作者,不畏艰难、勇挑重担,不甘落后,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长期奋战在野外一线,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找矿突破,探明储量的矿种达160种,其中20多种矿的探明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为我国完善工业体系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地质力学理论、地洼学说、第四纪地质研究等,多项重大地质理论创新成果,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地质工作的差距。特别是近10多年来,国家组织实施了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危机矿山找矿、青藏专项、新疆“358”等重大地质专项,取得了大批地质找矿突破和理论创新。尤其是历时10年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得了全球最全面、最系统的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资料,创造性地提出青藏高原地质演化和成矿理论,并得到国际权威的认可,是中国地质工作的里程碑。通过攻克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对完善我国矿产资源战略格局,促进青藏地区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功摘得2011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是全国地质工作者的至上荣耀。
——来自志存高远、革故鼎新的行业本色。地质工作贯穿于经济建设的整个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地质工作在缓解资源约束、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以资源保障为主的传统地质工作正在转变为资源、环境保障并重的多目标、多功能地质工作,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近年来河南省地勘局所属地勘队伍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实施的“地质环境保障工程”,一方面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环境容量问题,加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减少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地质灾害发生。另一方面是对已形成的地质环境问题,如矿山环境、水土污染,进行恢复治理、生态修复。完成了黄淮平原农业地质调查、重点城市浅层地热资源评价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沿黄城市后备地下水水源地普查、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矿山环境和地质灾害调查治理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积极参与应急抗旱找水打井行动、四川灾后重建工作、高铁客运、南水北调、郑州地铁等大批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多目标地质服务在专业化基础上向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的扩大,大大加快了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融合,使我们比以往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也给地质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全面的营养。
行走在高山荒野,探寻于地心深处。回顾新中国成立64年来的地质工作,有青春燃烧的激情岁月,也有刻骨铭心的难忘时光;有找矿庆功酒会上的酩酊大醉,也有萧条时期生活无着的窘迫困境;有同事兄弟间生死相托的手足之情,也有夜深人静时思念妻儿的离别之怨;有找矿立功戴红花的光鲜和荣耀,更有远离铅华心底宁静的坚守和承受……这一切的一切,积淀为厚重的地矿行业文化底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凝聚精气神,唱响主旋律,为梦想而奋斗,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质工作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和问题,我们还会继续坚守“三光荣”和“四特别”的精神高地,义无反顾地开拓进取,不离不弃地求索奋斗,用青春和激情谱写地质工作新的篇章,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新的业绩!
参考文献
中国地质学会21世纪中国地质研究分会.2010.中国地质工作发展规律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先余等.2013.加强新时期地勘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17~20
朱训主编.2010.中国矿业史[M].北京:地质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