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和苏轼为何反目成仇
章惇和苏轼随着政见的不同反目成仇。
在当时的政治版图中,苏轼属于旧党,章惇则属于新党。由于苏轼屡次陈言新法的过失,被新党视为眼中钉,拼命从其诗文中寻找“罪证”,一意将他置于死地。
当时新党中的李定、王珪、舒亶等人,利用苏轼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认为苏轼自比“蛰龙”,诬陷他有不臣之心。苏轼因此下狱,其间非常绝望。
就在苏轼性命攸关之时,新党阵营里的章惇站了出来,他在神宗面前与同僚据理力争,力证苏轼的清白。退朝后章惇当面痛斥宰相王珪:你是想让苏轼全家都灭口吗?对于这番诘难,王珪无言以对,只能说自己是从舒亶那里听来的。章惇厉声道:舒亶的口水你也吃吗?
一连串的逼问,令王珪哑口无言。在多人的营救下,再加上神宗本来就没有杀害苏轼之心,最终苏轼保住了性命。
尽管苏轼的性命得以保全,但这位弱冠之年就名满天下的士子,往后的人生路越走越坎坷。在新党得势之日,他不受重用;而旧党当权之时,主政者尽废新党的政策,他认为新法也有合理的地方,不宜全部弃去,因此又不受旧党待见。
宣仁太皇太后去世之后,旧党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持者。宋哲宗亲政章惇受到重用,对旧党展开疯狂的报复,苏轼尽管不为旧党倚重,但也被列入了章惇的大力打击名单之中。
苏轼被贬至岭南时,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等诗句,看上去日子过得还可以。不过这种状态没有延续多久,章惇很快再度将苏轼贬谪,这次是让老朋友前往比惠州更荒凉的地方海南儋州。
章惇的儿子章援是苏轼的门生,当初章援正是因为得到苏轼的赏识而获得功名。后来苏轼受诏北返中原,即将获得重任。这个时候章惇失势了,章援去拜访老师苏轼。还没有见面的时候,章援很惶恐,不知道老师是否会念及与父亲的新仇旧恨,于是先写了一封信过去探一下口风。
苏轼让章援放下心口的大石。在这个时候苏轼也已到了风烛残年,不久后就病逝在北归路上,曲折的一生画上了休止符。
两人曾是最亲密的友人
嘉祐二年(1057)三月,宋仁宗御崇政殿亲试礼部进士,章惇与苏轼同榜高中。在此次礼部廷试中,章惇有一个不寻常的表现:因其族侄章衡获状元,他落在晚辈之后,居然愤愤不平,质疑考官识见,弃进士诏令于地,放弃此次功名。
章惇再考中甲科第五名。可见此人性情与才华之不凡,一是竟在考场与晚辈亲属论高下,耻于在其侄后;二是考场似乎为他而设,只要进考场,必然如探囊取物,庸常之人哪来此种胆识。
高中同榜进士,并非章惇与苏轼交往的起始。真正的交往起始于章惇随后调任商洛令,苏轼调任凤翔府节度判官,两地相邻,皆为陕西路辖地。恰好在嘉祐七年(1062)秋天,陕西路在长安举行解试,章惇与苏轼皆参加试务,有此机缘,又是“同年”,负责陕西路的帅臣刘敞对他们“皆以国士遇之”,“二人相得欢甚”。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