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信息技术课程_信息技术课程的新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_信息技术课程的新问题

发表时间:2024-07-09 11:28:09 来源:网友投稿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公布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我市各教育部门以及各级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纷纷积极行动起来,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发展规划,投资购买设备,安装校园网,编写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培训专业师资,开设课程,开展教学研究,开展课外活动。和前几年相比,局面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观。

  最近,我们到各县区去,充分感受到各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感受到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热情。同时也听到了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老师的一些反映,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我市一些老师反映,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整体偏软,许多教材是围绕微软公司产品的培训,重视操作技术的训练,在信息获取、加工、应用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教师水平的提高,适当增加综合应用内容的课程,增加应用软件课程都是有可能的。如可以增加一些有关机器人、动画制作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如果课时不够,可以安排在选修内容里。

  有些教师对零起点问题提出质疑。零起点方案的提出是考虑到全市大多数县的情况,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师资队伍、设备投资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才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都以零为起点。该方案必然会使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中都有若干内容重复。但是一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县两三年之后就不能再是零起点了。因此我市一些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问题。

  对于程序设计模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安排在高中阶段开设,笔者与我市有关信息技术老师商榷后认为,只在高中阶段开设程序设计课,似乎晚了一点,可在初中阶段添设一部分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评价问题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效果、方式灵活多样。

  如何评价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理念、方法、手段都将成为今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挥棒。现在全市各地许多学校都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的研究与试验。目前我们看到有两种比较好的评价模式:操作评价和作品评价。

  湛江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线考试试验工作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湛江市教研室利用局域网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高中毕业会考,共有3万名高中学生参加了考试。通过无纸化考试系统提高了考试的效率,同时也真正考察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作品评价在全市各地都可以看到,许多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任务:用所学的软件完成一件作品,并根据作品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笔者认为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是作品评价的最高形式。

  

  三、中小学网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网络教学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网络教学的目的是要让中小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但从目前来看,网络教学开展的并不十分顺利,影响中小学网络教学的因素有:

  (1)网络的传输速度慢,影响教学效果;

  (2)因特网中所呈现的某些不良信息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3)教师缺乏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经验。

  同时我们观察了解到,目前许多中小学生学会上网之后,主要兴趣在通过网络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听音乐,并没有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来使用,与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小学生无目的上网,把上网当作一种消遣的方式;

  (2)中小学生缺乏自制力,在网络中非常容易迷失方向;

  (3)中小学生不知道能用网络干什么;

  (4)中小学生缺乏网上学习的方法;

  (5)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网上资源不足,或中小学生不知道有哪些可以利用的网上资源。

  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对策是:

  (1)教师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引导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有效、有益地学习,比如,在中小学里广泛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2)教给中小学生掌握网上学习的方法,比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信息下载的方法,并向中小学生提供一批相关的专业网站信息;

  (3)通过活动积极引导,比如,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展示学生作品等;

  (4)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丰富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网上学习资源。

  另外如何避免网上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干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缺少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许多信息技术教材中只讲因特网的长处,而忽略了因特网不利的一面。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有必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四、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课、教师培训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当作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手段和环境,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用教育信息化的最新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目前,我市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将来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之后,将取消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其依据是有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里并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所以我们的中小学也不必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种观点正在中小学里不断蔓延,影响到一部分信息技术课教师的积极性。一些县的教研部门也在担心,培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时间和经费,如果10年以后这门课程消亡了,到底是否值得花那么大的力气去搞教师培训。

  其实,我市经济还不十分发达,还不可能做到家家都拥有计算机、人人都能上网。所以只能采取在学校开设课程这种形式对全市的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

  应当承认,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是可以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的。比如文字处理可以和语文课进行整合,电脑绘画可以和美术课进行整合,几何画板可以和数学课进行整合等。

  但是也有一部分内容是无法融入到其他课程中的,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处理等。所以即使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也还是要继续开设下去,无非是增加或更换新的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这些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工具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以及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等等。

  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其实是两个问题,即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在第一个问题中,是以学习信息技术为主,在第二个问题中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的工具学习其他的课程。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信息技术这个工具,他们也无法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他的课程。

  目前,我市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需要大批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的支持,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有一大批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等。总体上看这一过程不会太短。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掌握了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和理念,教学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在中小学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对促进教育信息化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材出版方面的问题

  随着全市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教材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目前已经出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已经突破了100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大战已经出现。在现有的教材中,出现一些问题:

  1.一些教材简直就像某个应用软件的说明书或上机手册。

  2.有科学性错误:一些教材中对信息技术概念的描述不准确,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

  3.计算机教材的翻版:一些地方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只在过去计算机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信息技术常识,然后冠以信息技术课的封面,换汤不换药。

  4.教材与教学脱节: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配套的教材还是以传授知识的形式编写,没有体现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反映上课并没有真正按教材的体系进行教学。

  5.教材形式单一: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的教材还只是纸制教材,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教育部为了正确引导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出版,已经正式发文,明确规定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要求各地组织有经验的专家编写教材,并鼓励教材形式的多样化。为了控制教材的质量,加强了教材审查推荐制度,规定只有通过审查的教材才能上教材目录,才能推荐给中小学选用,同时还要建立教材的试用和评价制度。

  笔者认为,在编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吸收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

  2.加强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内容的介绍。

  3.把握好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探索研究如何在教材中体现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

  5.在编写纸制教材的同时重视多媒体光盘教材和网络教材的开发。

  6.重视信息技术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及教师备课平台的建设。责任编辑潘孟良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