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东汉时期有什么大故事

东汉时期有什么大故事

发表时间:2024-07-09 11:34:51 来源:网友投稿

东汉时期的故事:史上最抠了皇帝

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之第四子。公元前197年,在萧何等33位朝臣的举荐下,七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刘恒的母亲薄氏,终刘邦之世,一直处在诸姬当中,从没有升到“夫人”的行列,故此其母子才能躲过吕后的迫害,平安地活下来。

公元前188年,只有22岁的汉惠帝英年早逝,吕后分立刘恭、刘弘为帝。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官廷发生变乱,齐王兄弟兴兵伐吕,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见势亦响应,夷灭吕氏一族,史称荡涤诸吕。

功臣派畏齐王势壮,贪代王势孤,拥立之。公元前180年,刘恒登基为帝,是为西汉史上第三位皇帝汉文帝;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在位23年,享年46岁,葬于霸陵(在今陕西长安区东),庙号太宗,溢号孝文皇帝,他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北宋文学家吴垧《五总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履。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

在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已经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是绨衣,绨在当时就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

就是这样的龙袍,也一穿多年,旧了,也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

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说,后官也是朴素服饰。当时贵夫人们长衣拖地是很时髦的,而他为了节约布料,即使给自己最宠幸的夫人,也不准衣服长得下摆拖到地上。官里的帐幕、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汉文帝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本皇帝决不当收藏家。他还能关心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

春耕时汉文帝亲自带着大臣们下地耕种,皇后也率官女采桑、养蚕。在他死前最后安排了一次节俭的活动-他的丧事。他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从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霸陵,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来的样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简陋的坟地,不要因为给自己建墓而大兴土木,改变了山川原来的模样。”汉文帝还主张死后把夫人以下的宫女遣送回家,让她们改嫁。

汉文帝在位期间,轻徭薄赋,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他还亲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恢复与发展。政治上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政权,对外妥善处理同南越和匈奴的关系,对南越王赵它实行安抚政策,对匈奴在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强了边防的力量。

匈奴曾三次侵犯汉境,汉文帝均及时派兵还击击退强敌。汉文帝废除严邢苛法,带头执行法制判决,并且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拔重用人才,使汉朝从国家初定逐步走向繁荣昌盛,为后来汉武帝的横扫四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扩展资料: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西蜀丞相诸葛亮积极备战:在内地,他大力发展生产,在边疆,针对西南部夷族的骚扰,他制定了以怀柔为主的“南中政策”。在亲自带兵征讨的过程中,对孟获是七擒七纵,对湘西久攻不下诸葛亮的“铜仁蛮”亦恩典有加,以德服之。

相传当时“蛮儿女患痘多有殇,求之武侯,教织此锦为卧具立活”。故事虽然夸张,但可生动的反映出织锦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受到治病去疾的神奇效果。此后他又实行“移民实边”的政策,鼓励“无蚕桑,少文学”的夷族从山区移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

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等省保存的民间织锦,就基本上于这个时期定型。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