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古代汉语的副词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的副词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举例说明

发表时间:2024-07-09 15:23:22 来源:网友投稿

根据语法作用,古代汉语副词可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表敬等六类。

各类副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程度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表示最高程度的主要有“最、绝、极”等;表示较高程度的主要有“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俞”等。这些较容易理解,但下面的两个词值得注意。

1、少:“稍微”、“略微”的意思,如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2、颇:在古代有两种意义,一是程度偏高,略近“很、甚”。如“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另一个意思是“稍、略”。如“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二、范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

1、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都”、“总共”。各举一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

齐悉复得其故城。(史记·燕召公世家)

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2年)

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汉书·元帝纪)

2、古汉语中,“但、徒、特、第、直”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三、时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且、将”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方、适”等表示正在进行;“尝、曾”等表示已经过去;“长、常”表示经常发生;“稍”表示缓慢地发生变化等等。

1、曾:作副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时间,相当现代汉语的“曾经”。如: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史记·孟尝君列传)

一是表示情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居然、竟”。这种用法今天已经消失,值得注意。例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2、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曾经”。例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

四、情态副词

(有的教材把表示语气的副词另立一类,叫语气副词。)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一定的情态或语气的副词。和现代意义差别较大的有“且、固、盖”等等。

1、且:在古代汉语常作连词用,和现代汉语“而且”意义相当。另外还常作副词表示情态,有“姑且、尚且”的意思。例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2、固:作为情态副词是“本来、当然”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固然”意思完全不同。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盖:是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示提示和推测性论断的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如: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4、表示反问语气的有“岂、其、宁”等。意思是“难道、怎么”。如: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五、否定副词

常用的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不和弗: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古代“不”的用法基本和现代相同: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例如: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在秦汉以前“弗”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这是和“不”的用法显著不同的。例如: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爱上)

“弗”字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在先秦非常少见。例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2、毋(无)和勿:都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或“别”。这是和“不、弗”的重要区别。“无”和“毋”是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

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起义)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梁惠王上)

有时“毋”和“勿”用于陈述句,则表示一般的否定。这种用法频率较低。例如:

欲无获民将焉避之。(左传·晏婴论季氏)

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不若勿得也。(吕氏春秋·为欲)

六、表敬副词

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副词,一般是从动词虚化来的。表敬副词可以分尊人和自谦两类。

1、尊人的有“请、幸、谨、敬、惠、辱”等。下面各举一例: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先生不幸教寡人乎?(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韩信曰:“夫人深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辛为信谢项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史记·苏秦列传)

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君惠吊亡臣一重有命。(国语·晋语二)

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左传·成公13年)

子,一国太子,辱在此。(史记·晋世家)

2、自谦的表敬副词,常用的有“窃、忝、猥”等。例如: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赵策4)

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后汉书·史弼传)

臣受恩偏特忝任师傅。(后汉书·杨赐传)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