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有哪些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有哪些

发表时间:2024-07-09 15:46:40 来源:网友投稿

同: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

异: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而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

“仁爱”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也是当代学者几乎公认的儒学精华所在。而当仁爱被放到礼纲所处理的两类关系中时,我们可以看到其不平等性与虚伪性。在“上、下”关系中,从表面上看,礼纲为上下关系所设定的伦理规范都是相对应的,如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君“恕”臣“忠”等。

但实际上各规范因宗法角色的不同而性质有别:凡下对上的范,“忠”、“孝”等都被强化,明确归属礼法纲纪范畴;凡上对下的规范,“恕”、“慈”等却都被弱化,缺少硬性的礼纲约束,只能属仁义道德.这样上下层角色真实拥有的权力与责任、义务是完全不对称的。

墨子把与“兼爱”相反的思想行为称为“别”。他说:“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也”。因此治理天下的正确途径就是“兼以易别”。墨子坚信只要普天之下人们都遵循“兼爱”,就必然会害除利兴、国泰民安、天下和平,达到乐园一般的完美境界。

墨家指出,兼爱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家庭、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其涵义包括相互联结的两个层次,即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而且利益的性质主要是指物质利益。墨家的“兼爱”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爱”,是相对于儒家的“仁”即“别爱”提出的。别爱也即“仁爱”的落脚点最后还是爱自己。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