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字词解释及翻译
陋室铭字词解释及翻译
《全唐文》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下面由我为大家精心收集的陋室铭字词解释及翻译,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题目: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在: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3)灵:神奇,灵验,这里作动词,显现灵验。
(4)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
(6)惟吾德馨:只是我(陋室主人)的品德而声名远播。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散布的远,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明来拜访刘禹锡的人少。草色入帘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8)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学识渊博的学者。鸿:通洪,大。儒:有学问的人。
(9)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调(tio)素琴:调,弹奏,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13)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14)乱耳:使耳朵扰乱(使动用法)。乱:使扰乱。
(15)案牍(d):官府的公文。牍,①古代写字用的木简。②文件;书信。
(16)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7)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19)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译文:山不在于它的高低,只要有神仙了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它的深浅,只要有龙就灵异了。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陋室主人)的品德而声名远播。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来往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览佛经。没有嘈杂的管弦乐扰乱(我的)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是因为主人有名,都受到了人们的敬仰)。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鉴赏
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47句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 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杨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