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古代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古人咋过盛夏的
古代文人墨客消暑,通常选择在绿树葱茏的山林中,或清风习习的湖面上,或清静的庭院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消暑》诗就可佐证:“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使人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纳凉图:诗人端坐在院中,室空心静,迎着临窗的徐徐清风自得其乐。
而河桥畔、池岸边等濒临水面处,气温自然要相对低一些,因而也是古人避暑佳地。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在《暑热游荷花池》一诗中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依,披襟挡得一西风。荷风人暮犹愁热,低面藏入碧伞中。”把盛夏的炎热与乘凉的惬意写得栩栩如生。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以后,还出现了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这种凉屋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法,推动扇轮摇转,将其凉气缓缓送入屋中,同时利用机械能力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成为人造水帘,凉气袭人,从而起到纳凉的效果。诗人张仲素为此咏诗道:“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
古代民间还有很多消暑器具,最常见的有“竹夫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写到这样的东西,薛宝钗出了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来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其谜底就是“竹夫人”。这种“竹夫人”长约一米,是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间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这是根据“弄巷穿风”的基本原理,供人们取凉之用。
另外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古人纳凉消暑法也作过精彩的描述:“霍都别墅,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文中不仅介绍了古人去暑消热的方法,还阐述了其中的科学道理。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