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阴平、阳平、去声、上声是指的什么哟
上声是指拼音中的第三声,去声是指拼音中的第四声。
但阴平、阳平同属第一、二声,但绝非说阴平指第一声,阳平指第二声。其实两种声调已经混淆了,详细你可以看看它们的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写诗、填词、作曲,在一定时期内大体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用韵标准,这就是各种韵书。但在隋代以前,还没有这种韵书。从隋代陆法言开始,以四声分为二百零六韵,编为《切韵》一书,便成为千古韵书之祖。在清代以前都认为《切韵》是二百零六韵。近几十年来发现几本唐写本的韵书,从而考定《切韵》为一百九十三韵:平声五十四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五十六韵,入声三十二韵。但是《切韵》久佚。继《切韵》之后,唐代孙?编撰《唐韵》,宋代陈彭年等编撰《广韵》,宋代丁度等编撰《集韵》。
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唐初许敬宗等人奏议,把二百零六韵中邻近的韵合并起来使用。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二百零六韵合并为一百零七韵。因刘渊是平水人,后人则将其称为“平水韵”。但是刘渊的平水韵也已佚失。在平水韵佚失之前,金代王文郁编写了《平水新刊韵略》一书,又把平水韵的一百零七韵改并为一百零六韵。这就是后来通行的“平水韵”。清代将平水韵改称为“佩文诗韵”,也是一百零六韵。王力先生曾指出,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按这个观点象清代的《佩文韵府》、《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这是有道理的。
平水韵的一百零六韵中,分为平声三十韵,其中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所谓上平声、下平声,也就是平声上卷、平声下卷的意思,因为平声字多,就分为两部分,没有别的意思。除了平声之外,还有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如下:
上平声十五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
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十五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二十九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
去声三十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十七韵: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