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献在文言文的意思

献在文言文的意思

发表时间:2024-07-10 02:15:16 来源:网友投稿

1.“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2.郭曜献赐文言文翻译这是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廉》故事之一,原文:【郭曜献赐】

唐郭曜性孝友廉谨。父子仪出征。每留曜治家。少长千人。皆得其所。诸弟争筑池馆。盛其车服。曜以俭朴自处。累迁至太子宾客。建中初。子仪罢兵柄。乃遍加诸子官。以曜为太子少保。子仪薨。曜遵遗命。四朝所赐名马珍玩。悉皆上献。德宗复赐之。曜乃散诸昆弟。

汾阳王弟男七人。同日拜官。前古未闻。青紫照庭。冠盖成里。而次子曜。独能廉谨俭朴。矫矫出群。尤为难得。至遵遗命。尽献四朝所赐名马珍玩。而上复赐之。则散诸昆弟。其廉德更足称焉。

翻译:

唐朝的郭曜(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长子)。生来性情就是孝顺、友爱、廉洁、恭谨。他的父亲郭子仪带兵出去打仗征伐时。每次都留下郭曜在家里负责治理家务。家里大大小小有一千来人,每一个都能管得很好,能放在发挥长处的有用地方。(因为豪门富裕)郭曜的弟弟们大家争着在各自家里建筑水池房馆,而且车马衣服也装饰得十分华丽。唯独郭曜以很俭朴的生活作风对待自己。郭曜因功累次升迁做到了太子宾客(唐代官职名称,属于太子东宫的属官,正三品,负责侍从规谏,赞相礼仪)。在建中初年(公元780年左右)。郭子仪被罢免了兵权,朝廷上就给他的儿子们个个都升了官(皇帝为安抚郭子仪而采用的手段)。让郭曜做了太子少保(正二品)。后来郭子仪去世(公元781年6月)。郭曜遵守了父亲的遗嘱。把四朝皇帝累次赐给他父亲的有名的骏马和珍贵的宝玩。全部尽数上献归还给了皇上(这是郭子仪聪明的地方,采用低调让利尽忠的方式,希望豪盛一时的郭家能在他死后也躲避灾祸)。唐德宗皇帝仍旧把这些宝贝重新赐回给了郭曜。于是郭曜就把全部宝贝都分散发给了自己的众位弟弟们。

后人评价汾阳王郭子仪有七个儿子,能在同一天拜官,是从古至今闻所未闻的盛事。当时他们穿着青紫色的高级官服(唐朝有严格的章服制度,官员的服装以绯色和紫色为最显贵)照耀了郭家门庭,他们的车马冠盖群集甚至都形成了一个大集市。这些儿子里面,郭曜是其中唯一能做到廉洁、谨慎、俭朴的人,所以在郭家的这帮兄弟里,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特别难得。至于他遵守父亲的遗命,把四朝皇帝累次赐他父亲的骏马和珍宝,全部献给皇上,而皇上又重新赐还给他,他却最终全部分散给了自己的诸位弟弟。这样的事迹使得郭曜的廉德之名更加值得人称颂赞美啊。

3.《工之侨献梦》文言文的意思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终。

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题主的题目好像打错了

4.《候叔献》文言文翻译翻译: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睢阳一带筑造汴堤用来排水,本想让低洼地成为可以耕种的土地。没有想到汴河水位突然暴涨,提防突然崩塌,一时间无法抢修。当时都水的丞候叔献看过灾情后,他发现上游数十里外,有一座废弃古城,就命令人掘开一部分城墙堤防,把水引入古城里面。因此下游的水量减少,工人这才有办法靠近堤防修复堤防。

到了第二天古城积水已经满荷,水又开始往下流,但是堤防已经修复,于是又将古城外掘开的堤防堵住,使得河水能够沿着河道平稳地流去,而城内的积水在短时间内也全消退了。很多人都非常佩服候叔献的机智聪明。

原文:

熙宁中濉阳界中发①汴堤淤田②,汴水暴至,堤防颇坏陷,将毁,人力不可制。都水丞③侯叔献时莅④役相视,其上数十里有一古城,急发汴堤注水入古城中,下流遂涸,急使人治堤陷。次日古城中水盈,汴流复行,而堤陷已完矣,徐塞古城所决,内外之水,平而不流,瞬息可塞,众皆伏其机敏。

扩展资料:

侯叔献一生心血都倾注于水利事业。其治水主张竟遭到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的诋毁,说他治水破坏风水龙脉,会招来天神降灾。他不为所动坚持治水,以水利司钱召募民工修筑圩堤;鼓励农民开垦淤田,减免农税,使垦荒者获益很大;利用水道,沟通内外河道运输,以至后来高丽国入贡也经由水道。

他长年奔波于水利事业,终因积劳成疾,于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病逝于扬州光山寺治水任上。宋神宗停止视朝一日,以示哀思。

王安石特作《叔献公挽诗》一首:“江河复靓舜重瞳,荒度平成继禹功。爱国忘家钦圣命,劳身焦思代天工。光山寺远星辰暗,薤露歌残血泪红。臣子如公直不愧,两全忠孝古人风。”以示悼念。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