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尽字文言文解释是什么

尽字文言文解释是什么

发表时间:2024-07-10 03:16:44 来源:网友投稿

1.古文(尽)的意思1、古文释义

①完;完尽;完了。《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②全部用出。《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使……完尽;竭尽;用尽。《黔之驴》:“断其喉,尽其肉。”《谏太宗十思疏》:“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③完结;消亡。《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促织》:“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④尽头。《赤壁之战》:“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⑤达到顶点;穷极。《张衡传》:“妙尽璇机之正。”

⑥全部;全都。《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⑦极端;最。《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⑧同“进”,进行。《邵公谏厉王弭谤》:“近臣尽规。”

2、现代基本释义

2.1尽[jìn]

完毕:用~。说不~。取之不~。

达到极端:~头。山穷水~。~情。自~(自杀)。

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心。~力。~瘁。~职。~忠。~责。人~其才。物~其用。

都,全:~然。~是白的。~收眼底。~释前嫌。

2.2尽[jǐn]

极,最:~底下。

力求达到最大限度:~量(liàng)。~管。

2.“尽”在文言文中的解释及例句【释义】①完,完毕(动词):弹尽粮绝|苦尽甘来|取之不尽.②死亡(动词):自尽|同归于尽.③达到极限(动词):尽头|尽善尽美.④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动词):尽心尽力.⑤全,所有的(形容词):尽人皆知丨尽如人意丨尽数收回,不尽人意.⑥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副词):留下来的尽是老弱病残|身上尽是灰.⑦限定于某个范围内,相当于“光”、“单”(副词):干活尽偷懒|尽说好听的|尽做表面文章.【尽】jǐn①以某个范围为界限(介词):尽着这块布裁.②把某些人或事物的顺序放在最先(介词):先尽着孩子吃.③最大限度的(副词):尽快解决|尽早拿出方案.。

3.文言文的皆是什么意思文言文的皆只有两种意思,分别是:

1、全;都;尽。表示范围。

《论语》:”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养之。”

译文:犯错了,人们都看得到;把错误改正了,人们都会尊敬他。

2、一起;同时。表示时间。

《尚书·汤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译文:那个毒日头啥时候能完蛋,我情愿和你一起灭!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皆,俱词也。从比从白。

白话版《说文解字》:皆,口径一致。字形采用“比、白”会义。

相关词汇解释:

1、皆悉[jiēxī]

尽;全都。

2、皆除[jiēchú]

在一个林区内采伐全部木材。

3、率皆[lǜjiē]

犹言都是。

4、尽皆[jìnjiē]

全都完全。

5、皆既[jiējì]

天文学名词。谓日月亏蚀全尽。

4.文言文解释用我仅存的一点语文知识和记忆力,帮你把他们解决掉。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自《爱莲说》周敦颐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出自《劝学》荀子

利用船只外出的人,(也许)并不会游泳,但可以横渡江河。

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前辈道德、声望高

④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出自《过秦论》贾谊

秦国没有丢失一支箭和一个箭头的费用,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困敝不堪了。

⑤追亡逐匕,伏尸百万——《过秦论》贾谊

追赶逃兵败将,倒下的尸体上百万。

⑥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过秦论》贾谊

倘使让山东六国与陈涉比量一下长短,比比大小。

⑦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王羲之

引来清流做成漂流酒杯的曲折水道,(大家)依次坐在曲水之旁

⑧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我)端起酒壶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木露出笑颜。

⑨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姑且顺应自然的造化,走到生命的尽头,(就这样)乐天知命,还有什么可犹豫彷徨的呢?

⑩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使我听到的人

⑾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

5.“卒”字在文言文中的解释有哪些

“卒”字在文言文中的解释有:

1.同“猝”。仓促急速

行西逾陇卒。——《汉书·食货志》。注:“仓卒也。”

2.突然

则亡以应卒。——《汉书·辛庆忌传》

3.(指事。小篆字形在“衣”上加一点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3393761标记,表示穿这种衣服的人。本义: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

卒,隶人给事者为卒。卒,衣有题识者。——《说文》

4.古代供驱遣从事一定劳役的奴隶。后用为低级差役的称呼

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史记》

5.步兵

在车曰士步曰卒。——《吕氏春秋·简选》注

6.春秋时地方一级居民单位名,同时也是一级军队编制名

全卒为上。——《孙子·谋攻》

7.古代天子统率诸侯的一级组织名。三十国为卒

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礼记》

8.终止;尽,完毕

人始于生而卒于死。——《韩非子·解老》

9.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

大夫曰卒。——《公羊传·隐公三年》

10.终究;终于

卒廷见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停止

三饭卒食赞洗爵酌。——《仪礼》

卒:zúcù

一、释义:

[zú]

1.兵:士~。小~。兵~。

2.旧称差役:走~。

3.死亡:病~。生~年月。

4.完毕,终了:~岁(度过一年)。~业(毕业)。

5.终于:~胜敌军。

[cù]

同“猝”。

二、组词:

1.卒业[zúyè]毕业。

2.士卒[shìzú]旧称士兵。

3.兵卒[bīngzú]士兵的旧称。

4.暴卒[bàozú]得急病突然去世。

5.隶卒[lìzú]衙门里的差役或衙役。

6.小卒[xiǎozú]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7.禁卒[jìnzú]牢房看守。

8.走卒[zǒuzú]差役,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被利用来为他人目的效劳的人。

9.卒然[zúrán]形容很短暂的时间。

6.在文言文中,“绝”字是什么意思在文言文中,“绝”字有以下意思:

1、断,断开。《灵枢·禁服》:“近者编绝,久者简垢。”

2、阻断。《三峡》:“沿溯阻绝。”

3、遏止。《素问·宝命全形论》:“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4、断绝。《素问·平人气象论》:“故人绝水谷则死。”

5、竭绝。《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6、止。《素问·气交变大论》:“冲阳止者死不治。”

7、阻隔不通。《素问·通评虚实论》:“五脏绝闭,脉道不通。”

8、衰败,亡失。《灵枢·经脉》:“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

9、尽,极。《素问·阴阳类论》:“一阴至绝,作朔晦。”

10、灭,死亡。《串雅·序》:“昔欧阳子暴利几绝。”

11、极很非常。《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

12、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独一无二的。“天下三绝。”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绝,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

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

白话版《说文解字》:绝,切断丝线。字形采用“糸、刀、卩”会义。

这是古文写法的“绝”,字形像丝线不连贯的形体,像切断了两束丝线。

在现代使用中,绝字也有很多用法:

1、绝对,指没有任何条件的,与“相对”相对;完全;一定。

例如:他绝对不会干这样的事!

2、绝顶,指极端;非常;最高峰。

例如:登上泰山绝顶,俯视大地,仰望苍穹,令人俗念顿消,予以缥缈,觉得心胸无比开阔。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绝在文言文中的释义

7.穷,尽,极三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穷qióng

①走投无路,处境困窘。《〈指南录〉后序》:“穷饿无聊,追购双急。”

②不得志;不显贵。《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荆轲刺秦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③穷尽;用尽。《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促织》:“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④走到尽头;寻究到底。《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⑤贫困;贫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倒替你这小***白白养着穷汉,教我衣食从何处来?”《鱼我所欲也》:“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又】贫困的人。《赵威后问齐使》:“振困穷,外不足。”

⑥彻底;到头。《察变》:“实则今兹所见,乃自不可穷诘之变动而来。”

【辨】贫,穷。先秦两汉时期,“穷”才指贫穷、贫乏、缺少衣食钱财。

尽jìn

①完;完尽;完了。《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②全部用出。《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又】〈动使动〉使……完尽;竭尽;用尽。《黔之驴》:“断其喉,尽其肉。”《谏太宗十思疏》:“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③完结;消亡。《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促织》:“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④尽头。《赤壁之战》:“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⑤达到顶点;穷极。《张衡传》:“妙尽璇机之正。”

⑥全部;全都。《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⑦极端;最。《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⑧同“进”,进行。《邵公谏厉王弭谤》:“近臣尽规。”

jǐn

①尽量;尽可能。《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后。”

②任凭;任随。武衍《宫词》:“惟有落红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极jí

①房顶正中的大梁。《后汉书·蔡茂传》:“茂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

②屋顶;屋脊。《狱中杂记》:“牗其前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

③辘轳的横梁。枚乘《上书谏吴王》:“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

④尽头;顶点。《庄暴见孟子》:“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⑤最高的境地。陆游《何君墓表》:“大抵诗欲工而工非诗之极也。”

⑥边;边境。《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⑦到达尽头,到达顶点。《阿房宫赋》:“尽态极妍。”

⑧穷尽;完全占有或享受。《游褒禅山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⑨疲劳;困倦。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匈喘胅汗,人极马倦。”

⑩最;非常;极其。《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

8.有些字的文言文意思,跪求1、易

(1)换,交换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战国策·魏策》

(2)改变,更改

狱词无易。——清·方苞《狱中杂记》

(3)容易。与“难”相对

贵货而易土。——《国语·晋语七》

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

2、难

(1)困难;艰难;不容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2)为难,畏难;感到困难

铁衣冷难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类

(1)又

亦类此耳。

梨栗枣柿之类。——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2)事例;条例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相似;像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4、故

(1)事;事情

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

(2)旧识;旧交

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5、知

(1)懂得,了解,理会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食马者不知。——唐·韩愈《杂说》

(2)要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1、易:(1)交易;(2)交换;(3)改变;(4)容易;(5)轻视;(6)平坦;(7)怠慢;(8)周易的简称。

2、难:(1)困难;(2)灾难;(3)诘责。

3、类:(1)种类;(2)相似;(3)大都。

4、故:(1)原因;(2)事故、变故;(3)旧;(4)故意;(5)死亡。

5、知:(1)知道;(2)知识;(3)交好;(4)执掌、负责。

9.文言文——字的解释1、武库兵器充足

2、用来

3、帅通率,率领

4、因为

5、向……禀报

6、

7.(对)之疲睡

8.发觉

9.跑

10.表被动,可译为被

11.价低

12.适逢,恰好

13.食物

14.调戏,调侃

15.离开

16.正在

17.回到

18.现在

19.是“人才出众”的意思

20.闻(是)语

21.当然

22.隐瞒

实在是太多了,我不行了,写不下去了。我把我学过的/会的都写了。别的我无能为力了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