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文的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文的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发表时间:2024-07-10 03:24:08 来源:网友投稿

1.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1.定义: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美哉我少年中国。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例如: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③与不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文言文是什么文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筏肠摧段诋灯搓犬掸华,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3.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4.文言文yǔ

①给予.《鸿门宴》:“则~一生彘肩.”

②结交;交好.《六国论》: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也.”

④通“举”.整个;都.《涉江》: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⑤和.《愚公移山》:“吾~汝毕力平险.”

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

⑦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京邑,不足为异.”

⑧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裹头.”

①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也.”

②参与;参加.《肴之战》:“蹇叔之子~师.”

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br>;【与国】友好的国家.

【与手】施毒手杀之.字典上的解释,

若满意丶请及时采纳~!

5.点文言文意思是什么点文言文意思是:

〈名〉

(形声。从黑占声。本义:斑点)

细小的黑色斑痕

点,黑也。——《说文》。按,小黑曰点。

又如:墨点儿;斑点;污点;点缺(瑕疵,缺点);点漆(形容极黑)

小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辛弃疾《西江月》

又如:雨点;掉点儿(落下稀疏的雨点);点叶(叶上的斑点);点璧(白璧的斑点)

汉字笔画名。如:横、竖、撇、点、折。又指旧时读书标明句逗及品评文章所用“、”号及其动作。如:点撇(文字的点和撇)

数学名词。数学上表示小数的符号叫小数点,省称为“点”。

几何系统尤指欧几里得的几何系统中未下明确定义的成分之一。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古时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点

五更三点索金车,尽放宫人出看花。——唐·王建《宫词一百首》

点钟时间单位,等于时钟每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如:上午九点

糕饼类小食。如:早点;名点;茶点

方面。如:特点;重点;从这点上去看

节奏;节拍。如:点拍(音乐的节拍)

一种特制响器,两端作云状,名为云板,也称点。旧时官署、邸宅以打点为报事集众的信号

雨村尚未看完,忽闻传点。——《红楼梦》

运销各式各样产品、供应和设备的零售店,最初是为人口稀少地区服务的。如:据说龚文保在白湘寺办点

一定的处所或程度的标点。如:据点;沸点

规定的时间如:船误点;火车准点到达

〈动〉

引申为玷污

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汉书·司马迁传》

唐虞点灼而毁议。——《楚辞·怨世》

又如:点污(玷污,特指奸污);点染(玷污)

用笔加点。多用以描绘物象,审识章句,或表示删除的意思

灭谓之点。——《尔雅·释器》。注:“以笔灭字为点。”

又如:点化(用笔描绘景物;把前人诗句加以改头换面);点定(改正文字或句读);点窜(改动字句);点书(圈点书籍);点额(化妆;梳妆)

指定选派

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又如:点行(按照名册顺序抽丁入伍);点差(点派差遣);点菜;点将

旧时对官吏的选派、委放。如:点差(指派差遣)

指点提说。如:点拨;点点搐搐(指指点点);点手(招手;指点);点头知尾(一点即通。形容十分聪明)

暗示。如:一点他就明白了;点眼(有意用某种行动引人注意)

查对检核。如:清点;盘点;点视(检查,查看);点勘(检核);点验(逐一检查审验);点集(按名册征集);点阅(点名查阅)

引燃燃。如:点爆竹;点香烛;点渔灯

评论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又如:点文(评点文章);点抹(评点)

冲,泡。如:点汤(用沸水冲药末,以制药汤;宋时习俗。客到设茶客去送汤);点茶(用沸水泡茶的方法;泡茶)

中,着。如:点鼓(击鼓)

短暂接触

猴首之足亦仅点半趾,跃陟甚难。——《徐霞客游记》

选,选拔。如:点戏(挑选、指定戏目);点简(喻挑选玩弄对象);点穴(迷信者看墓地风水,寻求龙脉结穴之处。以为葬在此处可福及子孙);点绣女(挑选宫女)

向下微动。如:蜻蜓点水;点头会意(形容善于察颜观色);点首吐舌(形容惊讶赞叹)

掉下漏出,外溢或挤出成滴状的液体。如:点眼药;点试(滴点眼药水试试);

装饰。如:点景(装饰盆景);点缀;点衬(装点)

〈量〉

有些但不确定的量、数、范围或程度。如:给我点纸;读点鲁迅的书

表示少量。点儿化

孤光一点萤。——清·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6.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当然其他国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一类,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在语言形态上,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成为文字之后,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扩展,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应用,也在它能唤醒含混的词源与典故。可以说前途看好。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7.古文是什么意思古文

定义在一九五四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②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详解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他颉所书不是蝌蚪文。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编辑本段相关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馀。”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强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孔氏古文”,称后者为“史籀大篆”。古文和籀文的分别是地区性的差异。古文出于壁中书,古人尊经所以放在籀文之前,其年代不一定比籀文早。许慎说:“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又说:“壁中书者,鲁恭王(公元前155~前129)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礼经》的《记》是战国晚期的作品。古代典籍皆用竹简,经过无数次的阅读和传抄,会“韦编三绝,漆书三灭”,使用时间是不长的。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下令焚书,各地掩藏不一定都有极早的写本,一般总是当时的通行本。即使有孔子所书六经也不过公元前500年。许慎说他所用的资料“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大约都是汉代古文经学家辗转摹写的。它和小篆有差别,许慎从中采用了500多字,约合小篆的1/18。古文的特点如一、二作弌、弍,增加不必要的繁饰,礼、?作礼、弃,作出大胆的省简,都不是原始汉字的形式,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王国维作《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有很好的意见。籀文行于秦可考而信。古文经出于邹鲁儒生之手,流传于东方,也是事实。但是说有“六国古文”则未免武断。当时“诸侯力政,不统于王,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政治上没有统一的政权,经济上没有统一的市场,不可能有六国共同使用的文字。王国维习于战国纵横家言,以“合纵”与秦对立,不知道军事联合是一时的,语言文字自发地统一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一定的条件。近年来各地发现战国文字资料很多,如长沙缯书、侯马盟书、温县盟书、江陵信阳长沙简策,以及平山县中山国铜器、新郑县韩国兵器等各种文字资料,但是找不出和《说文》古文相同的“六国古文”。许慎所谓古文大约就是邹鲁(也许还有齐)儒生习用的文字。魏正始(240~248)三体石经中,首列古文,只刻成《尚书》、《春秋》(见图),即许慎所谓《书》孔氏、《春秋》左氏,和《说文》古文来源相同,字形偶有不同,可能是古书抄写中的讹误。这是研究古文的宝贵资料。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宋代郭忠恕《汗简》、夏竦《古文四声韵》等,都保存一些古文经中的古文。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