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数学小论文写作提纲

数学小论文写作提纲

发表时间:2024-07-10 05:57:54 来源:网友投稿

数学小论文写作提纲

  很多同学在准备比赛时,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往年优秀论文,精通某种软件和算法上面。但在比赛时你的想法再好,如果文字表达不清楚,很有可能使你的论文前功尽弃,因此学会如何写数模论文就很有必要了。

  数学小论文写作提纲篇一:  摘要5-6

  Abstract6-7

  第1章引言10-12

  第2章国内外研究综述12-16

  2.1拖延综述12-14

  2.1.1拖延的起源12

  2.1.2拖延分类12-14

  2.1.3拖延的研究方法14

  2.2学习拖延综述14-16

  第3章数学拖延概述16-18

  3.1数学拖延研究的必要性16

  3.2数学拖延概念的界定16-17

  3.3数学拖延的研究方法17-18

  第4章诊断性拖延问卷和数学拖延量表的编制18-34

  4.1诊断性拖延问卷的编制18-20

  4.1.1问卷说明18

  4.1.2诊断对象18-19

  4.1.3诊断程式19

  4.1.4诊断结论19-20

  4.2数学拖延量表的编制20-34

  4.2.1数学拖延量表(公测版)的编制20-25

  4.2.1.1量表说明20-22

  4.2.1.2量表对象22-23

  4.2.1.3量表程式23

  4.2.1.4CR分析23-24

  4.2.1.5区分度分析24-25

  4.2.2数学拖延量表的编制25-34

  4.2.2.1析出阻碍因子27-32

  4.2.2.2信度检验32-34

  第5章数学拖延阻碍系数34-41

  5.1阻碍因子权值的确认34-38

  5.1.1阻碍因子标准化34

  5.1.2特尔斐法权值的确定34-38

  5.2拖延阻碍系数的确定38-41

  第6章案例分析41-51

  6.1问题分析41-44

  6.1.1填写并计算中学生拖延量表41-43

  6.1.2分析其数学拖延原因43-44

  6.2问题解决44-51

  第7章结论51-53

  7.1总结论51

  7.2创造性结论51-52

  7.3不足之处及其展望52-53

  致谢53-54

  参考文献54-56

  附录56-59

  数学小论文写作提纲篇二:  中文摘要3-4

  Abstract4-5

  1绪论8-12

  1.1研究背景8-9

  1.2本研究的必要性9-12

  2文献综述12-20

  2.1关于教师知识12-16

  2.1.1教师知识12-15

  2.1.2数学教师知识15-16

  2.2数学教师知识评价16-20

  2.2.1国外数学教师知识评价理论16-18

  2.2.2国内数学教师知识评价理论18-20

  3研究设计20-23

  3.1概念的界定20-21

  3.2问卷编制21

  3.3研究内容21

  3.4研究对象21

  3.5研究方法21-23

  4新疆初中数学教师知识评价分析23-27

  4.1水平测试简介23-25

  4.1.1测试对象及范围23-24

  4.1.2测试目的和意义24-25

  4.1.3测试内容25

  4.2等级评定办法25

  4.3水平测试的'影响25-27

  4.3.1对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25

  4.3.2对初中数学教师师资培养的影响25-26

  4.3.3对新疆初中数学教师职务评聘的影响26-27

  5研究结果27-43

  5.1两次测试简介27-28

  5.2教师基本信息的统计及分析28-29

  5.3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现状29-37

  5.3.1数学史知识及数学学科前沿知识匮乏29-31

  5.3.2教师的数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薄弱31-36

  5.3.3对于课标只是形式上的记忆,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本质内涵36-37

  5.4问题分析37-38

  5.4.1水平测试的试卷结构尚不完善37-38

  5.4.2水平测试的专业性不突出38

  5.4.3水平测试尚未得到充分重视38

  5.5水平测试评价本身的得适性与国内、国际数学教师知识评价的差异分析38-39

  5.5.1水平测试评价本身的得适性与国际数学教师知识评价的差异分析38-39

  5.5.2水平测试评价本身的得适性与国内教师知识评价的差异分析39

  5.6对策与建议39-43

  5.6.1完善水平测试试卷结构,适当提升考试题目难度39-41

  5.6.2重视考核结果的处理,充分体现考试的反馈作用41

  5.6.3完善评价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多方面考核41-43

  6结束语43-44

  参考文献44-47

  附录47-54

  附录147-51

  附录251-54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4-55

  后记55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