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储藏食物的方式
一、古人粮食存储方式
古人粮食储存方式一般分为两类:第一是地面粮仓,第二是地下储粮。
据史料记载西周的陇东粮仓的储粮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建筑在地面上,粮仓的形状有方形和圆形。另一类是窑洞储粮,有对窑洞作一些处理,直接堆放在地下的,也有在窑洞里围成芦苇编成的席囤储粮食的。
其中最常见的地面藏粮方法。仓贮是古代常见的地面藏粮方法,因此粮仓也是古代储存粮食的重要场所。
中国古代的粮仓种类很多。知名的有西周的陇东粮仓和隋代的含嘉仓。
除西周时期的陇东粮仓,被世人熟知的“天下粮仓”是隋代的含嘉仓。它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始建于605年,并在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让含嘉仓享誉世界的是其独一无二的储粮方式,考古工作者们含嘉仓粮窖内发现了满满一窖1300多年前存下的粮食,且“谷粒颗粒分明,糠是糠,米是米。”
考古专家把这归功于粮窖设计的科学。含嘉仓当时的粮窖工艺是这样的:挖好窖坑后,首先要用火烘干,然后把草木灰摊在窖底,上面铺上木板,木板之上铺席子,席上垫谷糠后再铺一层席子,窖壁也照此办理,这种“席子夹糠”法,可以使粮窖隔湿保温,犹如一个巨大的保温瓶,而且,封存粮食都在冬季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这样的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粮食不易发热、发芽,不易腐烂。在唐代这样的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谷子的“保质期”更是长达9年。
二、储粮社会意义
粮食储存不仅关系国计名声,也关系国家稳定。
《礼记王制》中论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粮食种植和储存表现出高度重视。古代的粮仓也应时代而生,如西周的陇东粮仓、秦汉的敖仓、隋唐的洛口仓和含嘉仓等。
在楚汉争霸之时,敖仓常常成为双方争夺的目标,刘邦先下手为强,“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但随后“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史记》的记载,清晰地表明了敖仓在那场战争中的重要性。
粮仓在隋末天下大乱时,同样成了影响谁能称王的关键所在。瓦岗军将领李密在夺取洛口仓后,大量饥民和缺粮的义军投奔,为瓦岗军的壮大奠定了基础。随后李密大意丢失洛口仓和回洛仓,数十万之众一瞬间崩溃。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粮仓不仅能够应对战争、饥荒、旱灾等意外情况的发生,也能对市场供需起到调节作用。当然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仓储更重要的角色是承担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职能。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