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都喝什么茶
贡茶是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宫供帝王将相饮用的茶叶。贡茶初始只是各茶叶产地的地方官吏征收名特茶叶作为土特产进贡皇朝,属于土贡性质。自唐代开始贡茶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名茶产区设立贡茶院,由官府直接管理,细采精制,督造贡茶。
贡茶制度实质是一种变相的“税制”,是历代皇朝强加给茶农百姓的一副沉重枷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历代朝廷对贡茶品质的苛求和求新,迫使历代贡茶不断创新发展,因而促进了制茶技术的改进与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贡茶的发展为中国名茶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贡茶起源于西周之初。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土植五谷,丹漆荼蜜,皆纳贡之。”由此可见那时茶叶已作为一种土特产品纳贡。随著唐代社会饮茶风俗的普及,皇室、官吏饮茶范围的扩大,土贡形式渐渐无法满足饮茶需求,于是官营督造专门生产贡茶的贡茶院应运而生。“顾渚紫笋”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贡茶之一。宋代蔡宽夫《诗话》记载:“湖州紫笋茶出顾渚,在常湖(常州和湖州)二郡之间,以其萌庄紫而似笋也。”
唐代最著名的贡茶院就设立在顾渚山。据《长兴县志》述,顾渚贡茶院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产制规模之大,“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每年朝廷要花“千金”之费生产贡茶。每年清明之前,贡焙新茶“顾渚紫笋”制成后,便快马加鞭送往长安,呈献给皇帝。曾有诗描述过茶到之时的场景:凤撵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唐代除了在长兴顾渚山设贡茶院之外,还会在其他茶产地征收贡茶。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的贡茶地区,共有十六个郡。包括今福建、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十多个产茶地。唐代的贡茶品目有十余种:湖州“顾渚紫笋”;剑南“蒙顶石花”;峡州“碧涧、明月”;福州“方山露芽”;常州“阳羡”;夔州“香雨”等。贡茶绝大多数是蒸青团饼茶。采制方法根据陆羽《茶经·三之造》载:“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根据吴觉农《茶经述评》的解析,唐代茶饼的制作过程是:采茶、洗茶、蒸茶、抖散、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解茶、贯茶、烘焙、成穿、封茶。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