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浙大西迁的介绍

浙大西迁的介绍

发表时间:2024-07-11 02:45:08 来源:网友投稿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的战争。8月“淞沪战役”失利,民国政府西迁陪都重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火弥浸中华半壁河山。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在著名地理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校长率领下,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理想,踏上漫漫西迁路程,历时两年多,穿越江南六省,行程2600公里,于1940年抵达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坚持办学七年,谱写了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浙大西迁的路程是曲折的,先后换了建德、泰和、宜山、遵义四处校址。浙大西迁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保护《四库全书》的转移。四库全书共有7部,3部清末已毁,日本侵华又损失2部,竺可桢受民国教育部的委托,将一部《四库全书》140箱,成功转移至贵阳黔灵山公园北的地母洞存放。竺可桢校长多次到地母洞察看《四库全书》的保护工作。浙大西迁遵义湄潭办学,在生活极其艰苦的岁月里,竺可桢校长倡导“求是精神”,汇聚和保护了一大批如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卢鹤绂等一代知识分子精英。他们胸怀报国之志,陋室栖身,俭餐淡食果腹,创造了累累教学可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如李政道、程开甲、叶笃正等新一批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子。为新中国成立后科学事业发展储备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使浙大崛起成为著名高等学府,并享有“东方剑桥”的美誉。两弹元勋王淦昌、卢鹤绂完成了《中子的放射性》、《关于探索中微子的建议》、《从铀分裂到原子弹》、《原子弹之潜力及利用》科研项目。“惟学无际,际于天地”。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