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急性功能性子宫出血详细资料大全

急性功能性子宫出血详细资料大全

发表时间:2024-07-11 04:32:48 来源:网友投稿

急性功能性子宫出,属妇科常见急症。其临床表现为经血量多,其势如崩,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全身及妇科检查多未能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基本介绍别称:急性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病名:功血多发群体:妇女常见发病部位:子宫常见病因:内分泌失调所致常见症状:经血量多传染性:无传播途径:无概述,治疗,(一)体针,(二)耳穴压丸(注射),(三)艾灸,(四)皮肤针,(五)穴位雷射照射,(七)其他措施,名家验案,参考文献,概述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报导,始见于1951年[1]。五十年来特别从80年代以来,有关临床资料很多。在方法上既有传统的刺灸之法,又有电针、穴位注射、艾灸、穴位雷射照射等现代的穴位***法,还有来自民间的挑治法,耳针和梅花针叩刺效果也令人满意。在取穴上多主张腹背部穴与四肢穴结合,其规律性有待进一步总结。从本文所收集的近千例统计,针灸治疗急性子宫出血的平均有效率在90%以上。治疗(一)体针1.取穴主穴:关元透中极、血海、地机。配穴:三阴交、隐白、交信、合阳。2.治法主穴用于急性出血期,配穴可用于恢复期。从关元进针平刺向下透中极,留针20分钟。地机、血海宜直刺进针1寸~1.5寸深,均采用提插加小捻转手法,运针1分钟~2分钟留针10分钟,再提至皮下沿脾经线路向下刺一寸后用胶布固定,留针1天。配穴用常规针法,施平补平泻法,均留针15分钟~30分钟。亦可用灸法。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3.疗效以本法治疗71例,总有效率为90.1%[2,3]。(二)耳穴压丸(注射)1.取穴主穴:子宫、耳中。配穴:脾、内分泌、卵巢、皮质下、神门、肝、肾上腺。2.治法主穴必取,配穴每次取1~2穴。每次取一侧耳穴,以王不留行子贴压,贴压后嘱患者按压15分钟~20分钟,每日3~4次。或在双侧主穴,每穴各注入维生素K注射液0.1ml。耳穴压丸法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耳穴注射法每日1次,连续注射3次为一疗程。3.疗效共治疗160例,平均有效率97%左右。其中70例仅作耳穴注射,愈显率为85.7%;90例单用耳压法,显效率为71.1%[4,5]。(三)艾灸1.取穴主穴:分二组。(1)大敦、隐白;(2)关元。2.治法第一组,每次取1~2穴。用麦粒壮作直接灸,每次灸5~7壮,为无疤痕灸。第二组穴为隔姜面饼灸。姜面饼制备:生姜60g捣烂与适量面粉调和成约1.5cm厚,直径较艾绒球大3cm的园饼,先将姜面饼置于关元穴上(穴上宜先铺0.5cm厚卫生纸或棉纸),取艾绒30g捏紧呈椎形状,置于面饼正中点燃,约灸30分钟。第一组穴每日1次,第二组穴隔5日1次。3.疗效共治66例,结果临床痊愈及显效46例,有效16例,无效4例,其总有效率为93.9%[6,7]。(四)皮肤针1.取穴主穴:分二组。(1)出血期:腰、骶部,带脉区,下颌三角区,小腿内侧,百会,三阴交,足三里;(2)调理期:脊柱两侧,下腹部,腹股沟,带脉区,小腿内侧,中脘,期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配穴:腰痛,少腹痛重点叩打腰部、下腰部、三阴交;纳差便溏,重点叩打胸椎5~12两侧、腰部、上腹部、中脘、足三里;头痛目眩,重点叩打腰部、头部、太阳、风池、内关、三阴交;气虚乏力重点叩打腰、骶部、大椎、中脘、足三里。2.治法首先检查胸椎9~11两侧,腰、骶部,多可摸到条索、结节和泡状软性物,即阳性反应物。三阴交穴亦多有压痛。其次选穴时应根据出血与否,分别取第一或第二组。注意在出血期不可叩打腹股沟和下腹部。叩刺方法:以七星针叩打。穴区可在0.5cm~1.5cm直径内均匀叩打20~50下,脊柱两侧(包括颈、胸、腰、骶及尾部)由上而下各叩打3行;阳性反应物采取密刺重刺手法。头部呈网状形叩打若干行,带脉区可沿带脉环绕腰腹部一周的体表区作环形叩打3圈;下腹部自上而下叩打8~9行,在该区自左向右横排叩打4~5行;腹股沟从外向内下方叩打2~3行;小腿内侧,叩打3~4行,下颌三角区自上而下叩打4~5行,此区人迎穴作重点密刺。***手法,一般以中等***为宜,力求以腕力弹刺。体虚者开始宜用较轻***,然后逐步加重;体质壮实或急性者,可采用较重或重***手法。7次为一疗程,每日1次。疗程满后改后隔日1次,15次为一大疗程。疗程间隔半月。3.疗效共治19例,基本痊愈者5例,显效者6例,有效者7例,无效者1例。总有效率为94.7%。其中11例经2个半月至半年随访,疗效巩固。多数患者治疗1~2次后出血量减少,4~5次出血停止。平均治疗次数为22.1次[11]。(五)穴位雷射照射1.取穴主穴:关元、肾俞、三阴交、气海、百会、命门、归来、足三里。配穴:太冲、肝俞、脾俞、中极、神门、心俞、大赫。2.治法将主配穴分成二组,每组4~6个穴位,治疗时患者取坐位或卧位。采用He-Ne雷射治疗仪,波长632.8nm,输出功率在2mW~30mW内调节,光斑直径2mm,功率密度32mW/cm~318mW/cm。雷射光纤头与穴区垂直进行接触性照射治疗,每穴5分钟~10分钟。每日1次,两组穴位交替套用,5日~10日为一疗程。3.疗效共治124例,痊愈104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4%。其中78例,每年随访1次,最长者5年,64例痊愈,13例有效,1例无效[9]。(六)穴位注射1.取穴主穴:关元俞、胃俞、三阴交、脾俞。配穴:子宫、肾俞、内关。2.治法药液:血见愁注射液、三七当归液、红花当归液,任选一种。以5号齿科注射针头,深刺得气后,略退1分~2分,每穴分别推入0.5ml~1.0ml药液。以主穴为主每次取两对为宜。每日1次,2日~5日为一疗程。3.疗效用本法治疗各种原因的子宫出血496例(25例配合药物),总有效率96.2%,其中痊愈458例(92.3%)[10,11]。(七)其他措施1.出血期间应避免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及剧烈运动,注意休息和营养。2.如针灸疗效不明显,应配合或改用其他中西医疗法,包括止血措施,调节月经周期,恢复排卵功能,甚或采用外科或放射治疗。名家验案医案一张××,女,20岁,未婚。1963年7月6日初诊。主诉:月经持续量多10天。病史:身体素虚,16岁月经初期后,每月经量偏多,每次持续7日~8日,本次月经已持续10天不止,并伴有四肢乏力,气短,心慌,食欲不振,头晕眼花等症状。检查: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舌淡苔少,脉细数。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治则:健脾止血。取穴:隐白(双)。治法:直接艾灸7壮,每天1次,灸1次后经量减少,先后灸2次而痊愈。(黎文献医案)医案二瞿××,女,38岁,医师。1978年7月31日初诊。主诉:每值经期下血不止5年余。病史:患者5年前自产第2胎后,每值月经提前,时间持续20余天,前10天经量多,其势如崩,后10天经量减少,淋漓不尽,色紫或鲜红。先后经湖南医学院一附院、省妇幼保健院等确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曾住院及门诊服中西药物、刮宫、磁疗、针灸等方治疗未愈。此次经期半月,服中西药物、针灸治疗血仍未止,且逐渐增多,色淡红,时有紫块,淋漓不断,少腹隐痛,喜按,腰酸,夜卧不安,气短懒言,胃纳差,大便初结后溏,小便多。检查:神疲倦怠,形体消瘦,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舌根紫,苔薄白,右脉沉细,左脉小弦。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治则:益气固摄,活血化瘀。取穴:分二组:(1)百会、气海、三阴交;(2)中极、太溪、行间;(3)肾俞、阴陵泉。治法:以上3组穴,每日选1组穴,交替使用,行间穴采用泻法,其他穴均用提插与徐疾手法补之。百会、气海、中极加灸,气海、中极穴的针感要达到***。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5日再做下1疗程。依上法经2个疗程后,自觉症状减轻,神疲腰酸,夜卧不安等症消失,经潮持续时间20天左右减至14天,但仍头几天暴下如注,后几天淋漓不净。脉细左小弦,舌质淡红、苔薄白。(王松荣医案)参考文献[1]朱琏。《新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309。[2]黄定泰。针灸治疗崩漏的体会。江苏中医杂志1983;(3):44。[3]王冬英,等。针灸治疗崩漏初步体会。湖北医学院学报1988;9(3):274。[4]牛美玲,等。耳穴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84:66,北京。[5]吕淑贤。耳压治疗月经过多90例1987;(3):17。[6]王建德,等。艾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50例。陕西中医1988;9(4):176。[7]郑玉兰。隔姜面饼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16例。针灸学报1990;6(1):23。[8]钟梅泉。梅花针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19例疗效观察。河南中医1985;(2):10。[9]邱德明,等。雷射经络穴位疗法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124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7;17(6):331。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