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运用你所学的数学知识去灵活运用呢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例如五年级数学的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教学内容的看起来挺简单,但实质上对学生的要求挺高,这单元的知识是在四年级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基础上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的,要求学生会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求,但把这部分的知识放到解决问题中让学生去解决就很难了,尽管我在教学时认识到这个难点,但我没有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一旦考试出现了这样的题目,大部分学生都不明确题意、不会分析题目,更不知道怎样去寻找解题的策略和方法,所以我班学生在这单元的考试中得分比较低。从这个教训中我认识到了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因为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数学的灵活性特别强,而且现在的数学特爱考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会学生研究性学习才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根本。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根据我自己对教学理论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就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单元的知识时,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具有哪些特征的教学,我就是提供给学生的学具,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图形的特征,最后进行交流总结。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新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研究性的学习方法。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我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升和毫升”的教学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对家庭容器的容量进行调查认识升和毫升,通过动手操作制作1升的容器,感受1升的容量有多少,再动手倒1升的液体到500毫升的量杯中发现1升=1000毫升。3、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一些学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多一份创造的信心。例如“确定位置”的教学中“同一列或同一行的位置在用数对表示时有什么的特点”,我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际的观察和体会去找出答案。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小学生来说能够独立解题并有独到见解,这就是科学研究的缩影,也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探究创新的初步尝试。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启发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