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巽之的生平经历
杭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浙江省境内,是一座客化名城,秀丽的山山水水培育出许多文化名士。王巽之的父亲又是一位在文化艺术上有较高造诣的文人,因此王巽之在少年时就萌发了对文化艺术的喜爱和兴趣。少儿时王巽之便随父学习书画,少年时又寻师访友学习民间乐器的演奏。1925年前,他是杭州国乐研究社的会员,该会会员除王巽之外,尚有吴毅丞、朱又雪、王云九等二十余位。他们都是当时江南民乐界的高手,擅长演奏《弦索十三大套>)及民间流传的丝竹乐。他们之中还有从事盐业买卖的蒋荫椿先生,他擅长演奏杭筝(十五弦丝弦筝)。练乐时王巽之经常被蒋先生那清脆流利的筝声吸引,从此,蒋萌椿先生成为王巽之今后从事古筝艺术的启蒙者和导师。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为上海音乐学院)成立民族音乐系,王巽之被聘为古筝及三弦专业教师。在建立学院的古筝教程的同时他在他的学生们的协同下,对浙江筝派曲谱和演奏技法开始了较系统地整理、充实与发展工作。1956年,他整理,编写出《孟姜女》、《蒙古舞曲》、《三十三板》、《击鼓催花》、《康胜》、《灯月交辉》等筝曲初级教材。1957年,《高山流水》、《四合如意》、《云秦庆》、《将军令》等一批工尺谱被相继整理和译成五线谱。1958年,在王巽之先生的构想及指导下,21弦S型筝在上海民族乐器厂试制成功,业配置上由他的学生魏宏宁及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厂戴闯设计的尼龙丝钢弦(在琴钢丝外裹缠生丝及尼龙丝)系列筝弦。乐器及筝弦的革新成功,扩大了古筝的音量、音域,丰富了古筝的音色变化,为浙江筝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958年至1961年,《月儿高》、《海青拿鹤》、《霸王卸甲》、《普庵咒》、《浔阳夜月》、《小霓裳》等一批筝曲相继被整理出来。《将军令》曲谱予以重新订谱。这批曲谱在演奏技法上除继承传统的浙江筝曲技法外,还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同时对其它筝艺流派的技法也加以学习和发展。如,摇指技法的运用,由单一的长音扩展到整个乐句、乃至整个乐段的旋律;快速四点及夹弹的点子更为稠密,力度变化更加丰富;新派生出来的扫摇和左右手点子等技法,使音调更为热烈,气势更为恢宏;左手从简单的和音提弦,发展到演奏复杂的节奏型及复调旋律。左手的揉、按、滑、吟等技法也比过去更丰富多彩了。这批重新被整理,订谱后的浙江筝曲谱,在音乐的力度、速度、音色的变化与对比上,与原来的曲谱相比较都有很大的突破和创造,为浙江筝派的创立与形成打下了基础。1961年,王巽之又带领他的学生孙文妍、项斯华、范上娥等,以他为主,编写出了上海音乐学院第一部古筝系列教程,分列七个单元,包括基础练习(182条),练习乐曲(17l首),乐曲(45首),共276页。1961年10月,王巽之赴西安参加全国艺术院校的古筝教材会,他向大会提供了上音的古筝教程,演奏了《月儿高》等浙江筝派的代表曲,在陕西省电台录了音。他的介绍与演奏引起了与会者对浙江筝派的兴趣和关注。60年代中,王巽之先生又与陆修棠、王昌元等创作了《林冲夜奔》、《战台风》、《老贫农话家史》等一批以浙江筝派技法为主的、颇有社会影响的筝曲。60年代,王巽之先生培养的学生相继毕业,上海音乐学院涌现出了一批在演奏或教学上颇有影响的古筝专业人才。如王昌元、项斯华、张燕燕、范上娥等,随着她们在音乐舞台上的崛起和介绍,使浙江筝派在全国广为传播。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