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在数学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

在数学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

发表时间:2024-07-11 07:35:31 来源:网友投稿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教学同样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教与学也离不开阅读。可见阅读对数学的学习至关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一、课前精心编拟自学提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数学课文不同于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有故事情节,而数学课文则是以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自学数学文本让学生阅读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编拟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实际是为学生安排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这具有定向的作用,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进行阅读文本,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例如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编拟好提纲:1、什么叫做比?2、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3、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4、怎样求比值?5、比值可以表示什么?6、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圈点勾画,整体粗读,不懂处细读,关键处精读,从而知道哪些自己可以读懂,哪些还有困难。让学生带着要求、问题去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多动手、动脑,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把握教材的重点,找到难点,提高课堂质量。有了预习提示,学生预习起来就有章可循,预习的要求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已知出发,经历初步探索、发现未知的过程,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重视阅读方法指导,课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丁肇中教授说:“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1.咬文嚼字反复推敲

“咬文嚼字,反复推敲”是指学生先逐字逐句的阅读教材内容,从整体上建立对数学知识的初步感知,然后“点击”重点字、词,展开分析、研究,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感悟。教师在引领学生与文本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等对话时,一定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反复推敲,可借助“你认为哪几个词语很重要?能去掉或换成别的词语吗?”等来帮助理解,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如,教学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时,就可围绕“围成”、“封闭”等词语展开对话,从而生成三角形的定义。师:“你觉得书上这句话跟我们想的一样吗?”“你觉得哪几个词语比较重要?”生:“围成”、“封闭”。师:“你是怎样理解‘封闭’和‘围成’的?”“去掉它们行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操作、验证,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定义。

2.潜心会文动中悟意

“潜心会文,动中悟意”指的是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多次阅读文本,并借助算一算、摆一摆、填一填、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蕴意,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由于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阅读时常不能正确的理解其中一些隐藏的、含蓄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特别是应用题。如解答“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第一天完成的个数于零件总数的比是1:3。如果再加工15个,就可以完成这批零件的一半。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师:“根据以上信息,你知道了什么?”(初读,明确题目中讲的是什么事)“表示什么意思?”(理解性地读,把题目中每个词、句的含义弄清楚)师:“你能把题中的条件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当学生在理解上碰到困难时就借助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图中的1/3、1/2和15个之间有什么关系?”(分析性地读,探求已知与未知以及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读读画画,终于列出算式:15÷(1/2-1/3)。

3.质疑问难比较阅读

“质疑问难,比较阅读”指的是对话时要针对文本中所提的问题和文本留白之处,或提出问题,或认真地思考、验证、比较书上的结论,搞清每个概念、每个算式、每个图形的意思及知识的前后联系。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在理解意义后,我让学生尝试化简比0.75:2学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师:“同学们,你们这样做对不对呢?打开课本看书上和我们解的一样吗?我们去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生:“老师,书上是把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100倍,而我扩大了20倍,结果是一样的。”师:“把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100倍或20倍,目的是什么?”(质疑)生:“为了得到一个整数比。”(释疑)质疑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表现。长期坚持质疑问难和比较阅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总而言之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每节课上让学生有机会阅读教材,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增强。学生如果拥有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那他们将会终身受益的。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