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是语文考试里的必考内容,要怎样学好它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经常把古文译成现代汉语。因为古文今译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运用古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考察古代汉语水平的过程。学习古代汉语,应该重视古文翻译的训练。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做好古文翻译,重要的问题是准确地理解古文,这是翻译的基础。但翻译方法也很重要。这里主要谈谈翻译方法方面的问题。
一、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也是两种不同的今译方法。
1.关于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例如: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杨伯峻《论语译注》)
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杨伯峻《孟子译注》)
上面两段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属于直译。
但对直译又不能作简单化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并不破坏直译。例如: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把三由原句作状语调整为补语,这样增补调整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这种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翻译只能称之为硬译或死译。
2.关于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对意译也要防止一种错误理解。有人认为意译既然不拘于原文字句,而以传达神韵为主,那么译时就可以随意增删,任意发挥。这样的意译只能称之为乱译。意译是一种要求很高的今译方法,只有透彻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真正领悟原作的语言特色,才有可能进行象样的意译。初作今译练习,一般应直译,切不可借口意译而任意乱译。
二、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
直译和意译是对译文的总体分类,在今译时还应运用具体的翻译方法。具体方法大体包括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项。
1.对译。对译是按原文词序和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古文今译最基本的方法。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改变原句词序的句法,只要对原句中的字词,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有对应意义的词语来翻译就可以了。例如:
(1)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2)原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我不能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上面两段译文,除〔〕内是必要的增补外,字词,古今是一对一的关系;词序、句法结构,古今相同。这种翻译方法就是对译。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便于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由于古今汉语相同之处颇多,所以对译也就成了古文今译的一项基本方法。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应尽量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不清楚的,才可作适当调整。
2.移位。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特殊词序与表达方式,今译时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原文:彼且奚适也?(《北冥有鱼》)
译文:他将要去哪里呢?
(2)原文: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译文:楚国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
(3)原文: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来讨伐京邑。
(4)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译文:晋侯使赵盾饮酒。
(5)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译文:邴夏给齐侯驾车。
原文(1)的奚是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适的前面,今译时应按现代汉语词序置于动词后面。奚适应译为去哪里或往哪里去。原文(2)的方城、汉水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今译时要移至介词后面。原文(3)的二百乘是车的后置定语,今译时要移至战车的前面。原文(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原文(5)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
3.增补。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作必要的增添补充。古代汉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普遍,今译时应补出必须补出的省略成分;古代汉语一般表达简古,为准确清晰地表达原意,今译时须作必要的增添。例如:
(1)原文: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巌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等到庄公登上君位,〔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死在那里,〔不适合给他〕。别的城邑一定听从〔您的〕吩咐。
(2)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译文: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1)的译文,补出姜氏以明确为之请制的主语;增添从前和不适合给他两处,是为了揭示原文中隐含的意义;增补您的以限定听从谁的吩咐,使语意表达更清楚。原文(2)于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惩前省略了主语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显豁。
增补宜慎重,只有不增补原意无法表达清楚的地方,才可增补。如随意乱补就会使译文臃赘,失去准确性。
4.删减。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古代汉语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删除不译。例如:
(1)原文: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前出师表》)
译文: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2)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马中锡《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3)原文:维禹浚川,九州攸宁。(《史记太史公自序》)
译文:禹疏通河道,使九州安宁。
原文(1)十位数与个位数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有字;原文(2)置于简子和去远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之字;原文(3)的句首语气词维字与宁前的词缀攸字,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的表达结构和相应的词语,今译时均可删除不译。
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径直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一些专有名词,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2)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
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名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名。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移入译文,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名、常道、常名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可径直移入译文,保留原貌。
所谓保留,是就字面说的,实质上它仍是对译。这类保留的词语如须加以说明,可用加注方式处理,如在元和后用(唐宪宗年号)注明。但所加的注只是解说,而不是翻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变通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信实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平时练习中,要注意练习操作程序,这就是:
第一步,将古文中词的现代汉语的意义对应着写下来。
第二步,看不能理解的句子是否是词类活用、名词状语、前置宾语等。尤其要注意词类活用。
第三步,看有无需要调整的地方(移位、增补、删减等)。
如果按部就班,即使有难以理解的句子,一般都可以顺利地解决。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