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题目是什么意思
自冬至一百五日至寒食,故世言寒食皆称一百五。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杜子美《一百五日夜对月》云:“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姚合《寒食书事》诗云:“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则是诗人例以百五日为寒食也。或者乃谓自冬至至清明凡七气,至寒食[止]一百三日,殊不知历家以余分演之也。司马彪《续汉书》云,介子推焚林而死,故寒食不忍举火,至今有禁烟之说。卢象所谓“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是也。太原一郡旧俗禁烟一月,周举为郡守,以人多死,移书[子]推只禁烟三日。子美《清明诗》云:“朝来新火起”,又“家人钻火用青枫”,皆在寒食三日之后,则知禁烟止于三日也。而韩翃有《寒食即事》诗乃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腊烛,青(轻)烟散入五侯家。”不待清明而已传新火,何耶?元微之《连昌宫词》云:“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念奴觅得又连催,特敕宫中许燃烛。”一百六在清明前寒食之后,是时店舍已无烟,而宫中燃烛乃一时之权宜尔。或云龙星,木之位也,春属东方,心为大火,惧火盛故禁火,是以寒食有龙忌之禁,则所谓禁烟,又未必为子推设也。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