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妙文言文翻译

妙文言文翻译

发表时间:2024-07-11 12:50:52 来源:网友投稿

1.何晏七岁文言文翻译,妙在哪里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世说新语》

这句话也就是说何晏在七岁的时候,聪明伶俐就像是神童,魏武帝非常喜欢他,因为何晏住在宫里,就想收他做义子。何晏于是在地上画了一个圈,把自己圈在里面。别人问他这是干什么,他回答说:“这是我的房子”。魏武帝知道这件事,就让人把他送到宫外去了。(古时候皇宫一般都是方形的,何晏的回答虽是事实,但曹操多疑的性格似乎听出了“言外之意”,认为何晏大有取而代之的意思)。当今学术界认为其实此时的何晏未必是七岁,应该为十岁左右。一方面说此时的何晏有野心,实在太牵强。另一方面曹操虽然生性多疑,但怀疑一个十岁的小孩,未免太夸张了点。何况实际上曹操是很喜欢何晏的。历史上何晏是个美男子,还有点自恋,不过政治上不太顺利,老是站错队,最后算是飞黄腾达了一把,但结局却很悲惨,被司马家几乎灭了门。好了,再说就跑题了,,呵呵。

追问

单个字的注释

追答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①。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②。”魏武知之,即遣还。

【注释】①“何晏”句:何晏的父亲死得早,曹操任司空时,娶了何晏的母亲,并收养了何晏。②庐:简陋的房屋。按:这里指何晏不愿改姓做曹操的儿子。

【译文】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行么

2.《原谷妙谏》文言文翻译原谷谏父

【原文】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译文】

原谷的祖父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想要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祖父生育儿女,一辈子勤俭度日,哪有因为老了就抛弃他的道理呢?这是违背道义的啊。父亲不听他的劝戒,做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祖父,将他扔在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单独带了回来。父亲问说:你带这个不吉利的东西回来作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父亲很是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祖父接回来赡养了。

释词

原谷:人名。

祖:这里指爷爷奶奶

厌憎:讨厌,憎恨。

欲:想要

捐:抛弃,丢弃。

之:代指他,文中的爷爷。

有:通“又”,连接整数与零数,文中指十岁再过五年的意思,。

谏:好言相劝。

岂有:怎么可以。

是:这,此。

负义:违背道义。负:辜负。

从:听从,顺从。

作:通“做”。

舆:手推车。

于:在,到。

谷随:省略句,谷随(之)。随:跟随。之:他,指父亲

归:回来

汝:你,指示代词

凶:不吉利

养:养活,指能生活下去。

更:再。

是以:即“以是”,因此。

有:加,加之。

从:听从,顺从。

他日:以后,将来。

是以:即“以是”,因此。

何以:做什么。

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乃:于是,就

悔之:对自己做的这件事感到很后悔,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释句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译文:原谷有个爷爷,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

道理

为人子女的一定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章中的原谷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最终运用自己的智慧使父亲幡然悔悟。我们要尊敬孝顺自己的父母,不要嫌他们老了,就抛弃他们。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教育子女天经地义,而文中的原谷却运用自己的智慧,动之以理,晓之以情,使父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父母是为孩子做榜样的人,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不要让孩子做你没做到的事。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3.《徐儒子妙答》文言文翻译是什么《徐儒子妙答》文言文翻译是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1、具体原文如下:

《徐儒子妙答》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2、徐孺子,即徐稺(徐稚),字孺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世人称“南州高士”。徐孺子一贯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人们尊称为“南州高士”和“布衣学者”,成为千秋传颂的“人杰地灵之典范”。他曾赴江夏拜著名学者黄琼为师,后来黄当了大官,徐就与之断交,并多次拒绝黄邀请他去当官。黄琼死后徐孺子身背干粮从南昌徒步数日赶到江夏哭祭,后人敬佩道:“邀官不肯出门,奔丧不远千里。”

4.文言文翻译这段话出自《玉堂闲话》,二楼说的不错,的却是即,不是及哦。

全文翻译如下:

长安城最繁荣兴盛的时候,有一个学道术的人,自称得到了精妙的仙丹,面容像二十来

岁的样子自己却说三百多岁了,京城里的人们都很羡慕他。那些拿着东西来换仙丹,举着

经纱来讨药方的人,使这里门庭若市。一次当时有几个在朝廷里供职的人到他家拜访,酒

足饭饱有个看门人来报告说:“你的儿子从村里进京来了,想看一看你。”那个学道术的

人不悦地将他喝退。客人们说:“令郎远道而来,不妨一见。”道士皱眉有顷,便说:“那

就让他进来吧。”一会儿,只见进来个老头儿,鬓发皆白,伛偻着身子,老迈不堪。他上前

就向道士跪拜。拜毕道士将他喝进中门,然后缓缓地对客人们说:“小儿愚蠢呆笨,不肯

服食仙丹以至于变成了这副样子。他还未满一百岁,便形容枯槁,已被我驱逐到山村的茅

屋里了呵。”听罢,客人们更加信以为真,将他当神崇拜。后来有人暗地里盘问道士的亲

戚朋友这才得知:那位伛偻身子的老头儿,乃是道士的父亲呵。喜好道术的人们,受到了

他的欺骗和盅惑,就像婴孩儿受到大人的欺骗一样。

再把原文给你吧: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如弱冠,自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输货术丹,横经请益者,门如肆市。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作色叱之。坐客闻之或曰:“贤郎远来,何妨一见。”道士颦蹙移时,乃曰:“但令入来。”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曰:“小儿愚呆,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都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常已斥于村墅间耳。”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诘道士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欺婴孩矣。

5.文言文远方妙答翻译【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6.《妙然》出处文言文的意思《庄子·大宗师》,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原文意为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现也比喻:与其在感情的旋涡中苦苦挣扎,不如放自己一条生路。两条深深相爱着的鱼儿本来生活在各自宁静的湖泊里,有一天它们相遇了,相爱了,然后生活在了一起。爱情的欢愉并没有感动无情的老天,湖水干涸了,它们俩相拥在一起面对着这场灭顶之灾,彼此把自己身体里仅存的湿气,用嘴湿润着对方,希望对方会因此而生存下去,但是杯水车薪又怎么能够解的了城池之火,马上的死亡其实已经是注定。诚然快乐是生命的源泉,但没有了生命快乐也将不复存在,相爱又能怎样?用深沉的爱去不再爱,相濡以沫不如不曾相识,彼此生活在不同的空间,让彼此的生命继续延续,相忘于你我的江河湖海。

7.孔融妙对文言文解释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

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2翻译

孔文举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当时才智出众、有声誉的人和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孔文举(进去)就在前面坐下。李元礼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元礼和宾客们听了无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过一会儿也来了,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他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文举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应当很了不起。”陈韪非常尴尬。

8.文言文《口技》翻译参见

京城里有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正赶上有人摆酒席大请宾客,就在厅堂的东北角设置了八尺宽的屏风,让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许多宾客围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中醒木拍了一下,全体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摇着丈夫说起夫妻之间的事。丈夫说着梦话,开头不怎么答应她,妇女把他摇个不停,于是两人的说话声逐渐间隔混杂,床又从中发出“戛戛”的响声。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叫妻子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妇女又哼着唱着哄他。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床发出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绝妙的效果都有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着眼睛,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隐隐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歪倒了,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听到一人高声呼喊“起火了!”丈夫起来高叫,妇女也起来高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高声喊叫,成百上千个小孩哭喊,成百上千只狗狂叫,当中还夹着劈里拍啦的声音和房屋倒塌的声音,着火爆炸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又夹着成百上千个呼救的声音,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即使一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一种;一人有一百张嘴,每张嘴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差点儿都要争先跑开。

忽然醒木一声,所有的声音都没有了。撤掉屏风再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会:适逢,正赶上。

宴:举行宴会。

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

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

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但闻:只听见。但:只。闻:听见。

然:。的样子。

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座位。

犬吠:狗叫(声)

惊觉欠伸:惊醒后打哈欠,伸懒腰。欠伸:打哈欠,伸懒腰

乳:喂奶。

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少:稍微。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这里是渐渐。

名:说出。

股:大腿。

走:逃跑。

绝:消失。

稍稍:渐渐。

一词多义

1.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2.乳:妇抚儿乳(喂奶)儿含乳啼(***)

3.而:既而儿醒(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妇拍而呜之(连词,表并列)

4.妙:众妙毕备(妙处)以为妙绝(好)

5.指:手有百指(手指)不能指其一端(指出)

6.绝: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停止)

9.文言文翻译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东海读经札记

好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或为情绪所化,或为私欲所蔽,或缺知人之明,或乏待人之诚,或抱嫉妒之心,或由于其它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往往好恶失当,爱憎失常,喜欢了不值得喜欢的人,厌恶了不应该厌恶的人。

例如有个我一向敬重、多次赞美的大佬,以前曾背后一再讥我谄媚,斥我投机。有友人为我不平,我一笑置之。不论公开还是私下,对该大佬的敬重、称赞和维护一以贯之,有人诋毁他,仍为之辩护,因为他的大人格、他的道义形象颇为优秀,中国社会和民主事业需要这样的人物。如钱穆所说论人当观其大节,大节苟可取,小差自可略。至于个人误会,一己毁誉,何足道哉。

而且我相信他“毁”我,是因他对现实生活中的我毫无了解,连我的面都没见过,仅从道听途说和“放荡”的枭文中得出了不良印象,以致贬斥了不应该贬斥的人。

第一流人物尚且如此,一般世俗之人自然更等而下之了。人们总是偏于情感冲动、易受情绪控制,缺乏理智之明和公道之心,遂偏听偏信,人云亦云,瞎赞瞎骂,苟誉苟毁。故孔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道听途说、众人之言未必可作准。“孤特则积毁所归,比周则积誉斯信”,“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啊。我自己落网以来就经常遭到无的放矢的批判攻击甚至莫名其妙、毫无理由的诬蔑咒骂,好在老枭早已“八风吹不动”,哪在乎屁言屁语呢?如果说还有什么感觉,或有一种淡淡的怜悯吧。

人世间永远充满了误解误会误传误信,好友至亲之间也难避免。有一则故事:与曾参同名同姓者杀了人,第一次有人曾母,曾母仍然平心静气织布;第二次有人告知,曾母仍不相信;当第三个人来告诉她曾参杀人时,曾母终于变了脸色,飞奔而出(《史记》)。虽然曾参品德良好,母子信赖,但是,谗言三及慈母惊,何况其他人?可见传言、流言、众人之言是多么靠不住。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就是说,假如有人,乡党们都喜欢他,不可以绝对认可;大家都说他坏,也不可以随声附和。只有乡党中品质好的人喜欢他,品质不良的人人讨厌他,才能断定他的好坏。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论语集注》对这句圣言的解释是: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好恶是需要“能力”的,只有仁者具有正确地好人恶人的能力,因为仁者有一颗理智而公义的心,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判别善恶,好善恶恶,主持公论。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