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的代词
1.文言文中的代词,分为几种类型这个要讲一节课的东西居然还不给分,建议楼主去买本高中文言文翻译那书,以前见过。上面还挺全。
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二、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三、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这个网上搜得,高考差不多够了。
2.文言文中远指代词有哪些文言文中远指代词并不多,最常见的是“彼”。
彼:
1、那,与“此”相对。这个远指代词在文言文中最常见。如《诗经·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2、别人,对方,与“己”“我”相对。如《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其它代词中用作远指而比较常见的有“其”、“夫”、“之”、“匪”
其:用为远指时——
1、那、那些。如《孙膑减灶》:“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2、他们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筯骨。”
【注】其作为代词,并非都是远指,也常用作近指。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如《游褒禅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夫:用为远指时——
1、假借为“彼”。他,她,它,他们,相当于第三人称代词。如《左传·襄公二十年》:“使夫往而学焉。”
2、那,那个,那些。如《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注】夫作为代词,并非都是远指,也常用作近指。
之:用为远指时表示“那个”;“他(她、它)”;“其他的”。如《武王伐纣平话》:“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
【注】之作为代词,并非都是远指,也常用作近指。
匪:通“彼”。如《诗经·桧风·匪风》:“匪风发兮,匪车偈兮。”
3.语文文言文中全部的代词和介词有哪些1.古代汉语介词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例如:(1)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东纪》例(1)是“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的意思;例(2)是“以一当十”的意思。还有一些代词与介词组合的固定结构,如“是以”、“所以”、“所从”“所自”、“所由”、“所与”等,也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
2.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于”的宾语不能。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3.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要作状语以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在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是用状语来表达。
另外现代汉语的介宾结构还可以作定语(与群众的联系),古代汉语则不能。例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同上)我们认为介词的范围应该从严,只有动作意义已经虚化,不单独作谓语,或者作谓语时同作介词时意义又明显区别的词才能算作介词。因此古代汉语介词只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下面对“于(於,乎),以、因、为、与”等较复杂而特殊的用法做一些介绍。一、于(於,乎)“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
二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于”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处所和时间。例如: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越王句践栖於会稽之上。《国语·句践灭吴》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
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
例如: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史记·项羽本纪》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记·西门豹治邺》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第二种用法是介绍涉及的对象。例如: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言博问也。《荀子·大略》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
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第三种用法是表示比较。
例如: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荀子·劝学》这种表示比较的用法在古书中一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
由于表示比较,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它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
“寒於水”,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比水寒”。“於”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也使用,例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第四种用法是表示被动。(见被动表示法一节)二、以“以”字原是动词,义同“用”,虚化为介词。
介词“以”的用法最常见的有以下四种: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
例如:寿毕,请以剑舞。《史记·项羽本纪》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
《左传·鞍之战》“以剑”“以肱”均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第二种用法是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
例如: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邺》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以八千人”是率领八千人的意思。第三种用法是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
例如: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第四种用法是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
例如: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以”字的用法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
“以”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后,上边举的《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一例,两个“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二是它的宾。
4.我下面写的都是初一课文中的.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其:他的.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前一个“其”的意思是:他的,后一个“其”的意思是:那个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出处同上)其:他3、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赵普》出自《宋史》)这里面的两个“其”都解释为:那个4、益习其声.(《黔之驴》)其:它的,指驴子的.另外“其”除了这两种意思,还可以当语气词用,放在句首,比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出自韩愈的《马说》)前面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以解释为:难道后面一个“其”表猜测语气,可以解释为:恐怕不过这是初二的一篇课文,。
5.第一二三人称在古文中的代词一,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专称“朕”、“孤”“寡人”等字。
二,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三,第三人称,又叫他称。常用“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于晋代。“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
扩展资料:
其他人称
一,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1,自称其名;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下官,奴家,愚,小人等。
二,尊称
1、称人之字。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如君公,先生等。
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