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作文我依然执着

作文我依然执着

发表时间:2024-07-12 00:05:27 来源:网友投稿

美,是蓝天白云,是空谷幽兰;美,可以在超凡脱俗的维纳斯雕像上,也可以在蒙娜丽沙迷人的微笑中。美,是最自然,最真实的流露。

坎坷是什么?是崎岖的小道?是陟峭的山路?抑或是那接踵而至的磨难?是的,坎坷给人们带来的是艰辛,是望而生畏。既艰辛何来美?

“在获致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过程中,如若有一帆风顺,将会失去多少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的喜悦。唯有穿过坎坷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时才会欣喜若狂。”海伦凯勒如果说。

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你奋力拼搏打赢一场球赛时,当你刻苦勤奋而金榜题名时,当你为实现梦想,又艰难地迈出一步时,你会为成功的美丽光环而感到欣慰。与此同时你是否注意到你洒落的汗水,在成功光环在这道彩虹的映衬下,更加熠熠生辉。

正是坎坷的艰辛,蕴含着那易被人忽视的美。在征服坎坷的过程中,我们曾努力过,拼搏过,也曾摸索过,探求过。重重坎坷之上,洒下了我们多少汗水,也印下了我们多少足迹……..终于,我们到达了旅途中的又一个驿站。当我们蓦然回首时,那成功的喜悦欣慰会再次涌于心际,那洒下的汗水和印染下的足迹,总会给我们留下永恒的回忆。正是有了坎坷的美,我们才会更加珍惜胜利的果实。

人生之路遍布坎坷,尤其是那座座耸毛主席云霄的高峰。只有将坎坷踩于足下,迈出前进的步履,才能到达高点,开辟一方新的天地。正是这一步步的攀行,我们的步履渐稳健,意志渐坚强。当一番新天地的景象呈现于眼前时,我们也许会暗自庆幸:多亏这美丽的坎坷——这通向制高点的阶梯。

真正的旅者明知坎坷是挑战,是艰辛,却执着地征服着坎坷。因为他深知:人生的瑰丽,正是从这平凡的坎坷中闪光。只有不倦地拔涉于坎坷之上,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体会到生命的真谛。

如若道路平坦,一路顺风。那么这旅途也许会十分乏味,那种跋涉的激情和信念会荡然无存,成功的光环会黯然失色,胜利的果实也会在不经意间悄但是逝。往昔如一张白纸,那么生命将会失去多少凌于琐事之上的色彩?人生又将失去多少难忘的回忆?是的,坎坷是美丽的。坎坷的美是峭壁之颠的奇松,是寒冬里壮志凌风傲雪的腊梅,是茫茫戈壁中跃入眼帘的绿洲。蓝天白云的美固然诱人,但坎坷的美却弥足珍贵。瞧!草地上那蹒跚学步的小女孩,不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么?

如果说人生是一张白纸,那重重坎坷是绚丽的色彩,你前进的脚步是一支画笔,那么这一切,不正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吗?

贝多芬的故事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终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

这是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一个。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

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

补贴家用。到了17岁,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已经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

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

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对音乐酷爱到离不开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满高尚的思想

,又流露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对美丽的大自然他有抒发不尽的情怀。

说贝多芬命运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惨,实际上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28岁那年的耳聋。先是耳朵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

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听不见农夫的笛声了。从此他孤独地过着聋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聋疾苦战。

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只有音乐。他作曲时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

钢琴的振动他用自己无法听到的声音,倾诉着自己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他著名的《命运交响曲

》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通过斗争去取得胜利

。”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始终。

1827年3月26日,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音乐巨人与世长辞,那时他才57岁。贝多芬一生是悲惨的,世界不曾给他欢乐,

他却为人类创造了欢乐。贝多芬身体是虚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强者。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物理园>物理史话

文:朱琳琅

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著轮椅逐页去看。

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