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成网红打卡地,审美也是一种刚需
文|樊成
夜色下的成都天河西二街隧道里,车辆川流不息,晚饭后人也逐渐多了起来,有人散步,有人拍照,人群的声音和车流声交织在一起……据报道,由于打卡拍照的人很多,天河西二街隧道成了一条网红隧道,盛产“港风大片”。但伴随而来的,是有些人倚靠在非机动车道的护栏上拍照,车流擦肩而过,让人不由得捏把汗。
需要强调占用非机动车道拍照,不仅妨碍交通,还有人身危险,这当然不对,必须给予制止。但是细看报道,我们却可以发现另一层问题:为什么非机动车道上跑起了小汽车?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安全隐患。这些个乱入的小汽车也是“入侵者”,它们是造成危险的主要因素,而不是依规通行的电瓶车,更不是旁边人行道的行人。
所以对于这件事情,还是要具体看待。如果一些市民或游客,只是在人行道上拍照,只要不造成拥堵、干扰他人通行,就无可厚非,不能一棍子打死。要知道人们对城市的审美,也是一种刚需。饭后在此散步、聊天、拍照,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和道路、汽车、大楼一样,也都是城市的组成部分,甚至更加必要和难得。
网红隧道成为“婚纱照”热门拍摄地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越来越多,甚至还引发了不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矛盾、机动车和行人的矛盾。而不少城市的不少地方,一些人行道走着走着就没了,骑车在一些非机动车道行驶,时不时就发现“并入”了机动车道。可以说在路权之争上,摩的、自行车和行人都是比较弱势的。
网红隧道内非机动车道上仍有机动车行驶
类似的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城市不是只属于机动车的,更该属于人。一个健全的、健康的城市,必然是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城市,他们可以选择开车出行,可以骑自行车,也可以选择步行,而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出行规则,就是要顺应这种多样化的选择,这也是符合人性之举。
回头看拍照的问题,公共安全和审美需求也并不矛盾,也并非不可兼得。一个方方正正、充满条条框框的城市,也总少了点什么。
所以我们既不想看到有人在非机动车道上拍照,也不想看到连人行道上都不能拍照,这是两个极端,放任不管和一禁了之都并非上策。人们既然喜欢隧道里的“港风”,划定好界限、维持好秩序,让这种需求有序满足就是了。反倒是那些飞驰在非机动车道的小汽车,该治治了。
文字:樊成
图片:中国网、红星新闻等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