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培养聋生写作文
一、改变习作教学的传统模式每次习作教学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首先提前布置学生提前完成本次训练的初稿,不做任何指导,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收上初稿评好等第,虽不为学生写评语,老师要做好详细记载:谁用词造句好,谁选材好,存在哪些共性问题,突出表扬哪些学生……把初稿分类放齐,以便评议时抽拿。在作文指导课上,由于心中有数抓住关键,有的放矢,加上学生的实例,做到指导不空洞,再适时对学生闪光点大加赞赏,使学生思路打开了,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指导过后学生针对指导所提出的要求和问题,再次完成复稿。初稿质量好的,只需稍作修改。教师批改好誊写的作文后,根据需要二次交流,重点突出存在问题和复稿中有进步的学生,一般花时不多。导前初写——导时评议——导后再作,这种流程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受到启发,作文水平提升很快,效果明显。这样学生的初稿,尽管优劣参差,但自由发挥,老师看到了一篇篇充满个性的文稿,惊喜地阅读着这些风格迥异的文稿:活泼风趣型、干净利落型、自然清新型、沉稳朴实型……这才是真正属于孩子的写作。二、习作训练的内容的多样性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禁锢,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们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
1、 命题求“宽”习作以学生主体地位为突破口,拓宽学生习作空间,倡导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自由命题,开拓思路,体验自由作文的乐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抓住学生心理感受,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他们表达的信心和欲望,体验在生活中习作的乐趣,培养创新能力。
2、 选材求“广”充分利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之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拓宽习作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习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3、 形式求“活”。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是简单的应用文等。平时不要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课间、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活动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