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发表时间:2024-07-12 03:23:43 来源:网友投稿

我们已经知道,孔子对于仁讲了很多,对义利之辨也分得很清。每个人应当毫不考虑自己利益,无条件地做他应该做的事,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换句话说他应当推已及人,这实质上就是行仁。但是孔子虽然讲了这些道理,他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孟子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性善的学说使孟子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确切地说,就是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据孟子说他那个时候,关于人性的学说,除了他自己的学说以外,还另有三种学说。第一种是说人性既不善又不恶,第二种是说人性既可善又可恶(这意思似乎是说人性内有善恶两种成分),第三种是说有些人的人性善,有些人的人性恶。持第一种学说者是告子,他是与孟子同时的哲学家。《孟子》中保存了他和孟子的几段很长的辩论,所以我们对于第一种学说比对于其他两种知道得多一些。

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的学说与上述第二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他的确承认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他认为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成分。这些成分代表着人的生命的动物方面,严格地说,不应当认为是人性部分。

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有段论证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沐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即扩充),有如种子自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争论的根本之点。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无善无不善,因此道德是从外面人为地加上的东西,即所谓义,外也。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应当让他的四端,而不是让他的低级本能,自由发展?孟子的回答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所以应当发展四端,因为只有通过发展四端,人才真正成为人。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他这样回答了孔子没有想到的这个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