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求《对中国音乐文化的理解与感受〉〉论文

求《对中国音乐文化的理解与感受〉〉论文

发表时间:2024-07-12 05:08:45 来源:网友投稿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有怎样的人文精神,就有怎样的艺术,就有怎样的音乐。影响中国文化最深的儒、释、道思想,也是音乐思想的哲学源泉。

儒家圣人孔子是一个极爱音乐的人,也是最懂得音乐的人。《论语》中记载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八佾》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不仅重视音乐的美,更重视音乐中的善。这善不仅表现在古代圣人的德行事功里,也表现在一个初生的婴儿的纯洁目光里。西汉刘向的《说苑》里有一段故事说:孔子至齐郭门外,遇婴儿,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曰:'趣驱之,趣驱之,韶乐将作'。他把婴儿纯朴的心灵美比作他素来最敬爱的韶乐,认为这是韶乐所启示的内容。由此可见孔子推崇能反映善与美的音乐,能使心灵受到启示,这也体现了音乐的心理教育功能。孔子晚年曾将三百篇诗整理得能上管弦,而且合于韶武雅颂之音,并作为教育内容之一推向社会。

道教的代表人物老子主张致虚疾,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道学主张无是对一切限制的消融---因而走向无限。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穷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史记·自序》)。道学着手于无,在真正的自由和平衡中得到的却是无限广阔的有。道学这种既辩证又达观的人生哲理,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空灵而终达玄阔的特点。音乐中讲究用散逸的板式、重视休止,且排斥繁手淫声而追求大音希声正是这种人生哲理的体现。只有希声才达大音,道学的音乐思想,与它无中求有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

庄子论乐与老子又不同。他主张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天地》)这是领悟宇宙里无声之乐,也就是宇宙里最深微的结构型式。在庄子这最深微的结构和规律也就是他所说的道,是动的,变化的,像音乐那样,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这道和音乐的境界是逐丛生林,乐而无形,不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行流散徙,不主常声。……充满天地,苞裹六极(《天运》),这道是一个五音繁会的交响乐。是充满了浪漫精神的音乐。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流派。其教义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天然佛性,无为解脱禅宗重视心性与顿悟,认为追求佛境界的人,只要自心洞察,明心见性,便会超凡入圣而成佛果。因此禅宗音乐思想的特点是以心感物,认为对于音乐的感受,心性是很重要的。禅宗所谓一默如雷,主张从沉默处倾听震耳雷鸣,就是靠心的力量,以心听无声,白隐禅师要禅僧去听一只手的声音,就是这个道理。禅宗认为大自然无限空静深广,意境悠远虚静,只要你用心去倾听,就能进入超知性、超功利的精神境界。受禅宗影响的音乐都追求如万籁此皆寂,唯闻钟磬音、此曲弹未半,高堂入空山一类的所谓禅境。

儒、道、禅三大哲学虽然保持着各自的理论体系,在音乐思想上却有一处显而易见的合流---儒学的德善、道学的无、禅宗的空,都不主张激越、躁动、繁手淫声。这便是华夏艺术思想,也包括传统华夏音乐艺术思想的最本质内核。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