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广泛社交利大于弊
嗨,个人认为,这个辩题正方确实是比较吃亏……
光“广泛”2字,就够受的了。看您提出的问题,按照游戏术语,您完全就是处于“防御不能”的“硬直”状态啊,呵呵
看来已经被挤到悬崖边上了,完全没有立足之地呢
我尝试一下看能不能在悬崖边上,为您争取到一块“背水一战”的阵地来
==============
首先
所谓“广泛”,与之相对的是是什么?是“狭隘”吧?
对方反对中学生“广泛”社交,难道,中学生应该“狭隘地”进行社交?
那么请对方告诉大家,什么样的人,才能符合您“可以允许中学生与之交往”的标准?
(对方这里应该不会正面回答,因为确实不好确定这种“标准”。而且把范围限定太死,观众和评委不认同;范围设定稍大些,我们就可以说“这样大的范围还不算是【广泛】吗?”)
(所以在这里,我们先捞到一个“对方回避问题,不能正面回答”的口实,先在气势上挽回一点颓势)
===========
其次
什么叫“广泛”?(这里您一定要去查一下类似《辞海》、《汉语辞典》、中国大百科这类的书籍,找一个合适我们发挥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广泛”都被解释成类似“范围广大”这样的意思)
从定义来看大家就能够明白,“广泛”,指的是一种【范围】,而不是【程度】。
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赞成“中学生广泛社交”,是赞成“中学生可以和【各类】人群交流交往”,而不是“中学生应该和【所有】人群进行社交”——我们可以从“广泛”的范围内选取若干,而不是要和“所有”的,那么多人都去社交
就好比政府报告经常提到:“我们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那么所谓【广泛】征求意见,是去把每个人每个领域都问一遍吗?还是有一定选择地,征求有代表性的意见?
如果是前者恐怕政府什么工作也不必开展了,每天到处去问人就忙不完了。
可见所谓的“广泛”,指的是【在大范围内进行合理选择】,而不是【把大范围内所有人都搞定】
因此完全不存在“时间精力有限”这样的问题。
如果对方认为,“中学生时间精力有限……势必影响正业”,那么请问,谁的时间和精力是无限的?谁的正业是到处去“社交”?【交际花】吗?
(“交际花”这句虽然狠了点,但是,我觉得还是必须提到的,在观众中造成效果,压制对方的气势)
所以我们不应该人为地限定,中学生只被允许在小范围内交往……
============
其三
什么叫“社交”?
“社交”,指的是社会上的正常交往活动。
见面打个招呼,算不算是正常社会交往?
对方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别人和我们打招呼了,我们是不是应该也同样报之以微笑?
还是我们只应当回应一小部分人的招呼,不要理会另一些人?——因为我们不应该“广泛”社交?
并不要认为非常庄严、很费时费力的正规活动才叫“社交”,人与人的正常【交往】,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社交”
(把“社交”,尽量往“正常交往”靠,这样我方的立足点,会更加稳固些)
禁止学生广泛社交,提倡让中学生有选择性地只与某类人群交往,我怎么感觉,似乎是在提倡那种“不屑于和下等人为伍”的高傲呢?!
============
第四
“中学生”,所谓中学生,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群体,我们是中学生,家住偏远山区的也有中学生,留学海外的也有中学生,还有盲聋哑、残疾的中学生,请问,大家如何限定,这些生活环境完全不同,心理、生理条件各异的形形色色的中学生,应该只和某一类或者某几类人交往?
也许对于大山里的天性质朴的孩子们,他们想要“广泛”,还求之不得呢!
我们居然还要用现代城市的观念来限制他们?教他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
============
至于其它的“辨别能力有限,容易被别人引入歧途”、“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优势资源……正是学习知识、培养自身素质的黄金时期”
这些相对就好应付了,
难道因为辨别力有限,就要像温室里的花朵,保护起来?等走出校园了,再如鲁迅先生所言,去“直面惨淡的世界”?!
难道因为是“培养自身素质的黄金时期”,所以只应该培养读书考试的能力,只需要学会面对统一的,死的【课本】,就不应该学会面对各式各样的,活生生的【人】?
=========================总结一下=================
这个辩题正方确实比较不利
上面的探讨有些地方确实稍嫌“强词夺理”,比如不是“广泛”就是“狭隘”
但是在这种非常不利的先天劣势条件下,如果再以堂堂之阵正面硬拼,我觉得有点太“宋襄公”了……
所以要有“背水一战”的准备,要有“冲入敌人阵地、打乱其阵脚”的攻击手段——如果能让对方总是在出其不意的地方受到攻击,即使未必能攻破其阵地,但是让他们疲于防守无力进攻,那么我方的劣势就可以被最小化
就算是对方指出【不是“广泛”就是“狭隘”】这个问题,我们也要说,对方终于承认,不要“广泛地”社交,而要“【比较】广泛、【相对】广泛地”社交咯?!在气势上逼迫对方。
尽管先天处于劣势,但是,我们绝不轻易放弃
上面写的这些,也许不足以让我们赢得比赛,但也许能赢得“不抛弃、不放弃”的尊重和认可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