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检校兵部尚书是什么意思

检校兵部尚书是什么意思

发表时间:2024-07-12 12:00:12 来源:网友投稿

检校者查核查看之意。古来始见于东晋,东晋及北朝有检校御史。东晋孝武帝太元(376-396)中始置。掌监察宫外百官,隶御史台。南朝省。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末复置,宿直御史台,不得入宿宫省。九品上。北齐沿置员十二人,从八品上。隋改名“监察御史”。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于中书省置检校官四员,正七品,掌审核左、右司、六部公事之程期、文牍稽失等事。此皆为一类也。

检校官隋及唐初极多,初为代理。《资政通鉴·唐高祖武德三年》:“诏(李)仲文检校并州总营。”注:“检校官未为真。”即尚未实授其官,但已掌其职事。此为其二也。

其三乃属额外之官衔,“虽在其位,不谋其事”。中唐以后使职、外官多带中央台省官衔,其加三公、尚书、尚书仆射、丞郎等高级官衔者,称检校官。此乃为寄衔之意,仅表示官员高下,不掌其职事。五代因之。

其四特指诏除而非正式任命的加赠官。就以辽朝和宋代为例说明。辽朝袭唐制而设,始见于太祖九年(915),授齐行本为检校尚书、左仆射。辽之检校官名目繁多,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等。有时尚在检校之前加特进等称。北宋前期加检校者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尚书左仆射、右仆射、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左、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国子祭酒、水部户外郎共计十九等。多加授武臣、军职、吏职、蕃官,文臣则枢密使、宣徽使、节度使、使相及前任宰相始加授,皇子及宗室近亲亦得加授。神宗元丰三年(1080)后,武臣承宣使以下所带检校官皆废,唯留检校三师三公。徽宗政和(1111-1118)后,改三公为三少。

历代检校官各有不同,因需而置者颇多,“身居低位而各有职能”。譬如:唐玄宗开元六年(718)改乾元院为丽正修书院,曾置检校官,掌校理书籍。明朝中央官署(如户部、刑部、都察院),地方官署(如各省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各府皆置检校官。隶照磨所为办理文书案卷的低级事物人员。中央诸官署、布政使司所置为正九品,按察使司所置为从九品,各府所置未入流。清初置检校官于顺天府,从九品,康熙六年(1668)省。后唯江苏知府属吏有之,未入流。盖以此为第五类(杂类)。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