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苏轼与酒到底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

苏轼与酒到底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

发表时间:2024-07-12 18:34:05 来源:网友投稿

历史上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诗人文士很多,苏轼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是突出的一个。“身后名轻,但觉一杯重”。在他看来功名利禄不如一杯酒的分量。苏轼一生坎坷,仕途艰难。贬了又贬足迹遍及半个中国。直到59岁那年,还被贬到广东惠州。3年后,又贬去海南。旧时人寿很短,60岁算是高龄了,但仍不被朝廷放过。可是他豁达开阔,大放大畅,不在乎人生的苦难。这与他从酒那里取得胆识、性情不无关系。“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他在《行香子》词中又写道:“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的许多名篇,都是酒后之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固然如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等,他多少借了酒的灵气,流传千古。

他在惠州为当地酒取过很多名字:家酿酒叫“万户春”,糯米酒叫“罗浮春”,龙眼酒叫“桂酒”(龙眼又名桂圆故也),荔枝酒叫“紫罗衣酒”(荔枝壳为紫红色)……他自己也自酿酒浆,招人同饮。他写道:“余家近酿,名之曰‘万家春’,盖岭南万户酒也。”这酒是“雪花浮动万家春”,好像是上面飘有酒粕的糯米酒。他搜集民间的酒方,埋在罗浮山一座桥下,说将来有缘者,喝了此酒能够升仙。他赞惠州酒好,写信给家乡四川眉山的陆续忠道士,邀他到惠州同饮同乐,说往返跋涉千里也是值得的。说饮了此地的酒,不但补血健体,还能飘飘欲仙,陆道士果真到惠州找他。酒的力量之大,酒的浓香之烈,由此可见。

苏轼喜欢同村野之人同饮,他与百姓相处得十分融洽。他写道:“杖履所及,鸡犬皆相识”“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在他那里,“酒”的面前,人人平等,无分贵贱。

他住处近傍有个卖酒的老婆子,叫“林婆”,“年丰米贱,林婆之酒可赊”。他和林婆关系很好,常去赊酒。

同饮者有各色人等。他在《白鹤峰所遇》一文中写道:“邓道士忽叩门,时已三鼓,家人尽寝,月色如霜。其后有伟人衣桃榔叶,手携斗酒,丰神英发,如吕洞宾者,曰:‘子尝真一酒乎?’就坐,各饮数杯,击节高歌……”半夜来客竟是陌生的道士。他下乡时一位83岁的老翁拦住他,求与同饮,欣欣然。西新桥建后“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他不但与文人学士同饮,也与村野父老共杯,欢乐之状溢于言表。他与那些“父老”融洽得如鱼得水,没有一点官架子;父老们也不把他当官看,只当同龄兄弟,真情相待。

酒,在这真情中,是桥梁。

苏轼的同僚与下级,“知君俸薄难多辍”,常常自携壶杯去找他。

苏轼与酒难舍难分。苏轼与“父老”百姓亲密无间。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