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科举之后,古代学子们都是怎样庆祝的

科举之后,古代学子们都是怎样庆祝的

发表时间:2024-07-12 18:52:17 来源:网友投稿

把高考和科举相比不合理但合情,为什么呢?

说不合理是因为科举之后的举子进士,无论是直接就职还是在朝廷官修,都算是参加工作了,名副其实的养家糊口、步入仕途。而高考之后还有大学生涯,很多人还得读研究生,说白了就是继续学习。

说合情是因为两者都算得上是毕其功于一役,妥妥的都是学子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考试,没有之一。

从考试结束到发皇榜,现在是查询成绩,时间宽松又紧张,人们会选择旅游、办酒席之类的活动,考得好的,当地政府还会给给予奖励以激励后来学子。

其实这都是古人玩剩下的,相比之下,古人的更官方、更正式、更宏大,也更有意义和花样。

科举四宴文武齐备,好不春风得意,扬眉吐气

古代的状元等头筹部分,会有跨马游街之举,现在是作报告、上报纸。对于其他学子而言,现在是毕业聚会、谢师宴、升学宴,在古代则是(半)官方性质的四宴等形式。

这四宴分别是文科生的鹿鸣宴、琼林宴,以及武科生的鹰扬宴、会武宴。

鹿鸣宴起于唐代,由地方官员主持,宴请当地的新科举人,因宴会上演奏《诗经鹿鸣》篇而得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鸣宴体现了新科举人们一种仪式感。

苏轼《鹿鸣宴》诗:连骑匆匆画鼓喧,喜君新夺锦标还描绘了宴席的宏大热闹,甚至还有仪仗队!

鹿鸣宴实际上是从周代乡饮酒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到了后期,在宴会的菜肴中加入鹿肉,才使得鹿鸣宴变得名副其实,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琼林宴正式起源于宋代,在皇家园林琼林苑举行,是比鹿鸣宴的规格高很多的宴席,普通的举人是没有资格参加此类宴会的。琼林苑是妥妥的国宴级别!宴请的是新科及第的进士,代表了朝廷对未来国家栋梁的重视。

爱国诗人文天祥在琼林宴写作《御赐琼林宴恭和诗》:

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

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

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

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

真的是好不春风得意,意气风发,挥斥方琼的豪迈之情当时已锋芒毕露。

在武科生中鹰扬宴举办于乡试发榜之后,会武宴举办于殿试发榜之后,规格和礼遇分别对应文科生的鹿鸣宴与琼林宴。

另外还有古代版散伙饭关宴,以及曲江宴、闻喜宴等。像闻喜宴等专门的学子聚会,朝廷会特旨赏赐酒食。唐明宗之后朝廷开始买单,是名副其实的公款吃喝。新中榜的进士们,参加闻喜宴的,有吃有喝,还会给赏钱。

宋朝之后文风渐炽,不仅延续了唐朝的做法,规格更甚。公元1073年3月,宋神宗赏进士们钱三千缗,诸科七百缗。到了哲宗时期,赏钱的档次又提升了,进士们赏钱百万,美酒五百壶!

临景赋诗直抒胸臆

除了吃吃喝喝,古代科举的学子还会游览名山大川,很多人都会作诗应景。

考的好的有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落榜的有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更多的是学子的抱负和志向,比如张廷玉的《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

南来北往走西东,人生杳杳在其中,天也来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公;

夜静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从头仔细思量起,便是南柯一梦中;

一场辛苦一场空,死后还归泥土中,身归泥土气随风,一片顽皮化臭胧;

在身置得万倾田,死后只得三步地,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沉舟侧畔轻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临轩唱名、朝谢皇帝、谒谢先圣先师、拜黄甲,叙同年,立题名碑,编同年录,一样都不能少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可远远没结束,古人可真的会玩

临轩唱名、朝谢皇帝说白了就是直接拜见国家最高领导人,混个脸熟。尤其是开始于宋太宗的临轩唱名,参加殿试成为进士的考生,成绩由皇帝以临轩唱名的方式公布,那是何等的荣耀和激动!

《宋会要辑稿》记载: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试进士,梁颢首以程试上进。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

谒谢先圣先师就是拜谒先圣(孔子)、先师(颜回或孟子),以示感谢,一般是在朝谢结束之后。

据《朝野杂记》记载,仪式在国子监进行监礼官、奉礼官、太官、太祝、分献官,均由当年进士担任,仪式感极强,分工细致。目的主要是学习先圣、先师的高风亮节,感谢他们对儒学的贡献。

相当于拜拜教科书内容贡献者,诸如鲁迅、高斯、牛顿等。

拜黄甲叙同年是为同年考中的进士举办仪式以相互认识,以后有个照应。

据《钱塘遗事》记载,仪式会在贡院举办,选同年中年龄最大的上堂就座,状元敬拜,对方答拜;再选同年中年龄最小的,上堂敬拜状元,状元答拜然后将当年五甲的进士名单镌刻在题名石上,勒石铭记,以供后人瞻仰。

立题名碑编同年录就是编刊同年小录,详细刊载新科进士的姓名、年龄、妻名、三代名讳、籍贯等信息,类似于现在加强版通讯录或者微信好友。

看完以上这些,真的是感叹古人仪式感满满,不过能见到皇帝,和长辈、同年攀谈交往,在学业和事业上或有所帮助,多少辛苦都值了。

这不仅仅是繁文缛节,也不仅仅是文化传承,更多的是古人对以后的打算和计划,为科考之后的人生在做准备!把个人的目的装饰在礼节中,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含蓄和智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莘莘学子有了玩游戏、毕业照、出国旅游等更多的选择、更便捷的方式,无论形式如何,都是对努力的犒劳,对未来的准备!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