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忠的人物平生
张绍忠字荩谋。1896年11月18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县。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以教书为生。9岁丧父,12岁丧母。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15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为南京大学),1919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一年。他自幼目睹贫穷落后的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内心十分愤慨,渴望国家富强。临毕业前他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坚定了他走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的道路。1920年,他考取留美公费生。192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24年在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之后继续在哈佛大学从事高压物理研究。在哈佛大学期间,他被选为哈佛大学中国学生会主席,组织了不少爱国活动。1927年回国,先后任厦门大学教授,南开大学和浙江大学教授、系主任,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教务长等职,并曾代理浙江大学校长。抗战期间他先后兼任浙江大学特种教育委员会副主席、主席,协助竺可桢校长,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迁校任务。抗战胜利后浙江大学迁回杭州。张绍忠因积劳成疾,于1947年7月28日病逝于杭州。张绍忠还很重视科学普及工作,早年曾积极参加中国科学社的活动。在抗战后期美军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后,尽管忙于浙江大学由贵州迁回杭州的各种事务,在遵义还多次去部队等单位作有关原子能和原子弹的科学普及报告,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原子弹的原理、威力和在战争中的作用。张绍忠是中国物理学会早期领导人之一。1932年8月中国物理学会在北平召开成立大会,张绍忠曾先后担任评议员(相当于现在的常务理事)、会计(学会的4名领导人之一)、《物理学报》编辑委员、物理教学委员会副主任、监事等职。他为中国物理学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896年11月18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县。1915—1919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本科学习,毕业。1919—1920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助教。1920—1924年公费留学美国。1922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4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24—1927年在哈佛大学从事高压物理研究工作,并担任哈佛大学中国学生会主席。1927—1928年任厦门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28—1935年任浙江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后又兼任文理学院副院长。1935—1936年任南开大学教授兼物理系主任。1936—1939年任浙江大学教授兼物理系主任;特种教育委员会副主席、主席(1937年起)。1939—1947年任浙江大学教务长。1947年7月28日逝世于杭州。张绍忠认为教师对学校的校风起决定作用,教师不仅须有真才实学,还要能为人师表,教学上能高标准严要求,否则纵有“名师”也出不了高徒。所以竺可桢和他都十分重视师资的聘请考核。他是浙江大学升等委员会的主席,规定教师升等要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教学上使学生敬服。故浙江大学教师重视科学研究、钻研教学蔚然成风。张绍忠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学风。他认为勤奋出真知,学习必须刻苦踏实,没有严格的训练是培养不出栋梁之材的。学校必须制定严格的教学制度和纪律,并切实执行之。首先录取新生从严毋滥,确保质量。一次有三四十个青年军企图不通过入学考试直接进入浙江大学,气势汹汹地堵住张绍忠的家门,气氛很紧张,大有一触即发、大打出手之势。但张绍忠不畏蛮横和暴力,对他们进行了教育,坚持了原则。为了树立起严谨好学的学风,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和升留级制度以及各种纪律。他执行规章制度一向铁面无私。他认为严是爱、宽是害,为了国家,为了学生本人,他必须这样做,并深信学生以后会理解他。期终考试时他常约院长们一起去各考场监察考试情况,如发现作弊,他就毫不客气地立即出布告开除或记过。他还亲自去教室听课,了解教学质量,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他经常找学生谈话,对成绩突出、为人正直、要求上进的学生,采用因材施教,勇当伯乐。他曾鼓励胡济民、邹国兴等转学物理,后来都成了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由于严格的制度,每年被淘汰者确有不少,但跋山涉水前来贵州浙江大学求学的有志者却年年增加。因此浙江大学毕业生不乏真才实学之士,有几十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由杭州辗转迁徙,到达贵州遵义和湄潭,前后4次大搬迁,历时两年半,像一支坚强的打不烂的军队辗转数千里,一面行军,一面教学,发扬光大了“求是”校风,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张绍忠身为主持搬迁的特种教育委员会主席和教务长,为了迁校和教学工作,只身奔波于师生迁徙途中,出没于紧急危难之处。每到一处他总是不顾疲劳,首先考虑安置教室和实验场所,力争尽早开学,他和胡刚复院长犹如竺可桢的左膀右臂。竺可桢校长对他一心为公深表敬佩和感激。在《竺可桢日记》中记有:“对于内迁事,荩谋之功尤大,因其任特种教育委员会主席也。”张绍忠去世后,竺可桢悲痛地说,他是“以身殉学”,并写下挽联:“十余年得助最多获益最多况离乱同舟瘴雨蛮烟当日梦,二三子成德以教达材以教叹须臾返驾只鸡斗酒故人情。”浙江大学因为张绍忠贡献卓著,在图书馆悬挂了他的遗像,以资永久的纪念。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