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春秋和战国时期普遍存在的战争观

春秋和战国时期普遍存在的战争观

发表时间:2024-07-13 02:30:53 来源:网友投稿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和诸侯的争霸导致战争频繁发生,我国社会进入一个动荡期。

在当时与“游说”和“论战”相比,“武力”成为最有利的工具,谁的武力强大,谁就有最终发言权。

因此“尚武”观念,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战争观。

本文以尚武观为中心,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观,并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其原因。

一: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观之重信守礼

尽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交流动辄“诉诸武力”,但是在实际交战中,“信用和礼节”依旧必不可少。

关于敌国之间的交战之道,虽然没有成文的规定,但是有四条原则是人人必须遵守的。

第一点是两国交战前,不可斩杀来使。

发动战争可以,但是,首先本国要向对方提出合理的理由,其次不能在对方国家有灾难的时候(例如闹瘟疫、内乱等)发起战争。

交战前发战国要派使者向受战国交代战争缘由,而受战国不可斩杀来使,否则会被其他国家和诸侯轻视。

第二条和第三条原则针对交战过程中,一是“不鼓不成列”,也就是对方的兵阵还未布好的时候,不能趁人之危攻打对方。二是激战中如果对方有人受伤了,另一方不能继续对伤者发起攻击,只能去攻击未受伤的人。

第四条原则针对交战以后,不可追赶战败逃离之兵超过五十步。

二: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观之兵不厌诈

即使大家都遵守约定俗成的战争礼仪,但兵不厌诈并非不存在,也并不意味着双方的交战只是按部就班、简简单单地切磋兵力。

战争中最需要的不是匹夫之勇,而是“诈术”。计谋和策略往往能让弱小的国家争占上风,能让一场战争转败为胜。

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孙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兵者,诡道也。”这句话用在礼崩乐坏的春秋后期战争中再恰当不过。

公元前354年,魏国的大将庞涓率领大军攻打赵国。赵国势单力薄,苦战一年,兵败之际向齐国发出求助。

齐国是赵国的盟国,派田忌和孙膑调兵援助。

孙膑认为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攻其要害”,现在魏国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在赵国境内,而魏国境内留下来的必定是老弱之兵。

此时率兵直捣魏国国都大梁,魏国大军一定会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国自救。

此举一是替赵国解决了围城之忧,二是趁着齐国强大的士气一举消灭魏国的疲敝之兵,一举两得。

这场战争便是脍炙人口的“围魏救赵”。

三: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观之尚武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动荡时期,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军事观念则是“尚武”观念,即用拳头说话。

刺客的出现国君的好战,对剑的崇拜,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位的设置等等,都体现了尚武思想。

国人对剑的崇拜,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了,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对剑有着独特的喜好,有了剑则要习武练剑,掌握剑术自然想要切磋。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教育不仅仅只学习“文”,还学习“武”,教学内容涵盖了“射、御”等,这也便给战争提供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可能。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有些君主为了展示自己的雄心壮志与过人能力,崇尚以武力征服其他诸侯国的思想。

其次刺客的出现,是尚武思想的另一见证,刺客的尚武精神能够让他们不图富贵、不畏强权,为知遇之士出生入死。

因此此时期可以说从上到下都笼罩着好战的氛围。

四:尚武精神盛行原因之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是战争的根源。

战国时期由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领主的政治权力遭到削弱,经济权力遭到破坏,使得大量的农奴被解放出来,变成了农民。

而农民比起农奴,人身要自由的多。安分的人去种地,过着相对安稳的生活,侠义的人则去当刺客,为报知遇之恩赴汤蹈火。

另外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武器逐步升级,东周时期开始出现铁剑,铁甲等等,后来被广泛用于战争。

铁质武器的使用,使得战斗杀伤力更强,战争效率更高。

因此可以判断,经济的发展使得奴隶变为自由平民,铁器的出现带来先进的武器,这两点原因为尚武思想提供了可能性,促进了尚武思想的形成。

五:尚武精神盛行原因之国家战争的需要

无论过去还是如今,一个国家想要在群雄中屹立不倒,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万万不可的。

尤其在以战争为主题的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战争需要强大的军队,强大的军队需要先进的武器,更需要勇猛的士气,即人们普遍的好战思想。

这个时期的国君基本上都是战争的倡导者,甚至是“好战分子”。

相传楚康王认为自己最无颜面对祖先的一件事是,即位五年来国家没有发生过战事。

秦国人在选举君主的时候也是选勇猛好战的人。

齐国对武力的崇尚更甚,驾车的两个人经常在道路上相互碰撞,大打出手,这种现象屡见不鲜,难以制止。

齐桓公、齐景公在即位后,也大量征求四海之内的勇士,共同治理国家。

由此可见由于国家战争的需要,从上到下的尚武之风盛行。

六:尚武精神盛行原因之古风的遗留

崇尚武力不仅仅局限于春秋战国时期。

实际上在远古时期,人们对武力的使用和崇拜就已经初见端倪。

古老的部落中会有自己的图腾,中国人至今喜欢的红色,就是古代图腾的一种,它象征着强大、勇猛、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些部落甚至有喝敌人鲜血的习俗。

在与大自然和敌对部落的对抗中,武力是保护人们的法宝之一。

经过漫长的历史,茹毛饮血的武力时代慢慢进化为浓重的习武风气,并且在先秦时期逐渐转为一种社会风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尚武观念奠定了基础。

七:结论

谁拥有强大的武力,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春秋战国时期的尚武观念不仅仅体现在频繁的战争上,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

战争的存在使得春秋战国时期政权更迭速度快,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