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例谈数学教师的“核心素养”

例谈数学教师的“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4-07-13 02:47:36 来源:网友投稿

   这是张齐华老师的一个微讲座的题目。听后启发很大,名师的引领,能够让我们一线的教师少走弯路,做记录,愿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的内化,让自己素养得到不断的提升。

   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包括: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也就是在复杂的情景中解决复杂问题的力。

    数学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三个方面:数学素养(知识,方法,思想,眼光)、教学素养(理解,设计,实践,反思)、人文素养(科学,艺术,人文)。

    张特指出:数学素养是教师素养的根基。

   张特以例子引出,教师素养的不同处理教材的方式也就不同。

案例1:第一个例子是低年级教材中的数数。图中有一大一小的两头犀牛。

教师1:让学生数,学生拿着教鞭指着数,得出了2头。孩子数的正确。

教师表扬:你真棒!

师2:孩子数过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仔细看看一大一小还能用2表示吗?

生:孩子停顿思考之后,再次坚定自己的意见。当然了跟犀牛的大小没有关系。

教师及时的帮助孩子们剥离出其他无关的属性,聚焦关注本质的属性。这个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案例2:《三角形的稳定性》

在讲本节课时,我们多少老师就是让孩子拉一拉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稳定性的。

案例中的这位教师也是让孩子们来拉四边形,四边形轻松就拉变形了。

而三角形却拉不动。此时教师激动的进行提炼。话没有说完后排的学生却说让我拉。此时有教师听课,怎么办?只有让他拉了………

 教师让完课后,对其他班级的老师说要想让学生拉不动,三角形要用钢条来做。这是用教训换来的。

   张特利用现有的多种教材的优势,在对比中来分析教材,找到合适的切口。人教版在处理这个知识点时,比较好,所以在课堂上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为我所用。

这也为我今后的备课指明了一条道路。

我找到了关于人教版这块的解读:

1.突出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

   在探索三角形稳定性时,教材除保留了实验教材中两人分别拉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外还增加了一个探索活动(例2),让学生分别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会发现:用3根小棒只能摆出一种形状的三角形,而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时,有多种可能,也就是四边形的形状是不唯一的。通过小棒拼摆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三条边确定了那么它的形状也就唯一确定了。从另一方面验证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突出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数学本质。

案例3:《认识长方体》

   我教过高年级的这节课,我几乎就是直接给出了长、宽、高的概念的,遇到这块内容时,根本就没有思考我还可以怎样教。这是素养的缺乏。

   老师提供给孩子们有三通的可以拆卸的长发体模型,问孩子们,现在这放着一个长方体你能想象出它的大小吗?

这个当然能。因为就摆在眼前。

老师拆走一根,问你还能想像出来吗?当然能。

继续拆又拆掉一根,怎样?还是能想像出来。

   现在教师把这个任务给了孩子们,长方体有12条棱,给我狠狠的抽,往死里抽,但依然要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

我能现象出孩子们面对这个有趣的任务时,孩子们乐此不疲的画面。

孩子们有的留下了5根。(地四根,高一根)

还有的留下了3跟(长宽高各一根)

孩子们操作后,教师给问孩子们,横的那跟能不能抽掉?为什么?

横的那根不能抽掉,如果抽掉就想像不出它的长有多少了。

竖的能跟能不能抽掉?为什么?

竖的那根如果抽掉,就想像不出它的宽了。

站的那根能不能抽掉?为什么?

站的那根不能抽掉,如果抽掉就想像不出长方体有多高了。

好了经过老师的再次深入的追问,学生从三个维度对长宽高进行了理解。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操作中加深了理解,在教师的追问中直击核心,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

  这些有趣的例子都能直接应用于课堂。另外多版本的对比也为我们全面备课提供了一条路径。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