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求课外文言文阅读相关试题,

求课外文言文阅读相关试题,

发表时间:2024-07-13 07:44:32 来源:网友投稿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①,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②。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予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略有删节)

  【注】①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桓公怒而攻蔡。见《史记•齐太公世家》。②古代祭祀,用裹束的青茅过滤去酒渣。包,裹束。茅,青茅。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亦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盟。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赞美。

  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次:排列。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故论卑而易行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

  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政绩。

  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在他死后,齐国不改变他的政策:保持了强国地位。

  1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为管仲作传,重在论其轶事,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霸”的具体情形,多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这是《史记》一书运用互见法的一个实例。

  B.管仲辅佐桓公,“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对此司马迁对一代名相管仲给予高度评价。

  C.“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但是孔子轻看管仲其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费,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节俭精神不相吻合。

  D.司马迁认为,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管仲治国的突出之处在于“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恰当处理了君臣关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

  (1)义亦我所欲也。()(2)故不为苟得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语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一句中,“甚于生者”“甚于死者”分别指什么?

  4.语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奂数岁而孤为叔父虔孙所养。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州举秀才射策高第。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迁仪曹侍郎。时左民郎沈炯为飞书所谤,将陷重辟,事连台阁,人怀忧惧,奂廷议理之,竞得明白。丹阳尹何敬容以奂刚正,请补功曹史。京城陷子鉴命脱桎梏,令掌书记。或谏奂曰:“当今乱世,人思苟免,獯羯无知。岂可抗之以义?”奂曰:“吾性命有在,虽未能死,岂可取媚凶丑,以求全乎?”寻遭母忧,哀毁过礼。高祖受禅迁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旁舟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初,世祖在昊中,闻奂善政,及践祚,征为御史中丞,领扬州大中正。奂性刚直善持理,多所纠劾,朝廷甚敬惮之。深达治体每所敷奏,上未尝不称善,百司滞事,皆付奂决之。天嘉四年重除御史中丞,寻为五兵尚书,常侍、中正如故。时世祖不豫台阁众事,并令仆射到仲举共奂决之。世祖尝谓奂等曰:“今三方鼎峙,生民未义,四海事重,宜须长君。朕欲近则晋成,远隆殷法,卿等须遵此意。”奂乃流涕欺欷而对曰:“陛下御膳违和,痊复非久,皇太子春秋鼎盛,圣德日跻,安成王介弟之尊,足为周旦,阿衡宰辅,若有废立之心,臣等愚诚,不敢闻诏。”世祖曰:“古之遗直,复见于卿。”天康元年,仍用奂为太子詹事。世祖崩高宗即位。奂在职清俭多所规正,高宗嘉之。奂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至德元年卒时年

  七十。

  (节选自《陈书·孔奂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陷重辟重辟:重刑

  B.子鉴命脱桎梏桎梏:脚镣手铐

  C.时世祖不豫不豫:处境艰难

  D.皇太子春秋鼎盛春秋:年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莫不通涉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