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北大校徽设计者

北大校徽设计者

发表时间:2024-07-13 08:30:54 来源:网友投稿

北大校徽设计者是鲁迅。

北京大学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的理念在于,要“以人为本”;校徽的象征意义在于,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北京大学在2007年修改了标志,在鲁迅先生设计校徽图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标志形似瓦当,兼有篆刻风韵,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2007年6月13日,北京大学正式发布《北京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并推出修改后的北大校徽标识。修改后的北大标志是在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图案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而来。北大确定了特定色值的红色为标准色(CMYK色值为C0M100Y100K45),并将其命名为“北大红”。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北大的许智宏校长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许多毕业了多年的北大学生回想起来,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扩展资料北京大学校徽中心“北大”二字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象征着学校乃育人之所。北大的校徽其实也是有着特殊的含义的,鲁迅先生当时在造型上借用了我国的传统建筑里面的瓦当的形象。其中“北大”的两个篆书字体上下排列,上面的是“北”字,其形象是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面的“大”字的形象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的形象,就好像是一个人背负着上面的两个人,也就是构成了“三人成众”的这种形象,其含义就是:北大背负着开启民众心智的艰巨重任。并且还有一个深层的含义是代表着“脊梁”,表达了对北大学子成为国家脊梁的期望。设计要素:北京大学校徽“北大”二字饱含篆刻风韵,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标志形似瓦当,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标志中间部分用英文,体现了兼容并蓄、饱满深厚的内涵;外圈简洁明了,展现了广博开放、常为新的姿态。

北大校徽历史背景

1916年12月,著名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这位以“东汉之党人,南宋之道学,明季之东林”为圭臬的浙籍人士,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推动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北大虽然“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但是并没有校徽这一新生事物,亦即没有专属自己的旌旗标识,学生与教工出入极不方便。蔡元培上任后的第二年,即1917年,即出面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

北大校徽的构图含义

北大校徽上面的篆体“北大”两字,是第一次把中国书法用于校徽设计。其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两字为主体,上下排列,左右对称,构成一个圆形。上面的“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下面的“大”字则构成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这样就形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也突出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