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具体课文为例,谈谈如何挖掘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挖掘文本情感,促进人本教育
——语文情感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一、内容概述
情感是生命存在的体现,每个生命只要活着,都有情感的需要。“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如果它要达到人本教学的相对高度,就必须重视情感的挖掘与投入,并把它提到相对的高度。
二、关键词
情感价值情感迁移情感反馈
三、情感教育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情感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他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幼芽来:儿童边认识边干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得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字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可见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内容。虽然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能使学生学到知识与技巧,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可能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能实现人本教育。
(一)、情感教育有助于良好的个性形成,培养美的情感,促进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题材,都有着较高的情感价值取向。如《李时珍》一文中对于李时珍在编书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走了上万了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花了整整27年时间编写《本草纲目》那种为事业、为理想付出一切的崇高献身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和决心。这些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人生路上的很好的一课,至少可以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一些波动,触动心灵的弦。又如《少年聂耳》一文中聂耳那种对于音乐的狂热的爱以及对于音乐事业孜孜不断的追求,在一些在学生看来挺平常、挺接近现实生活的小事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让学生体会到一些在我们看来是天才,遥不可及的人物其实并非从小就是神童,他们比别人多的只是一点毅力、一点努力、一点决心而已。如果你也想成功,你只要付出了汗水和心血也会成功。再如《赵州桥》、《敦煌莫高窟》等的文中,以优美的语言词汇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中的一词一句都透露着自豪、骄傲。这样学生通过这些载体,就可以很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
(二)情感教育有助于创造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情景交融,使课堂具有活力。
情感价值并不单指来自于教材的而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就要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能调动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新型学习环境。因为学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育的对象,他们在心理上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与上进心,存在着要求得到尊重与信任的自然愿望,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另外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在教育活动中,持一种平等、亲和的态度主动走进每一个学生,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注重建立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教育机制。
四、努力在课堂中以文本的情感价值促进人本教育
如何挖掘教材的情感价值,如何在课堂中使学生主动地感悟文本,这些都是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的关键。
1、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自身素质来说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楷模,加上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教师在课堂里的表现势必对学生的情感发展起着较深的作用。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情感知识和深厚的情感修养。特别是在对待学生课堂中的表现的反馈处理能力。要善于用自己的高尚情操去感染学生。还要有丰富的教态表情。这是注重情感教育,优化学生心理的主要部分。丰富的教态表情可以创设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寓教于情”的效果。
2、从教师的教材处理和方法途径来说
每篇教材都蕴藏着情感教育内容,或多或少,或好或坏,就看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能力。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进行挖掘,从中找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为他们所需的情感教育内容。特别是要贴进学生的生活现实,为他们所理解的内容,而并非是一些陈词滥调。教师不仅要在宏观上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例如爱国、爱家乡等等;更要注重一些情感意志力,甚至在人们眼里微乎其微的东西,却一直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成长的东西,如对事物的热忱,做事的坚持性,对身边的人的热心等等一些富有人性化的东西,这才是我们的孩子所需要的。
具体的方法与途径:
(1)、在朗诵中。朗诵是学习语文,把握整体情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一直以来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朗诵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中,他将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前期的朗诵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体会的过程,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而后期的朗诵过程,是一个学生将自己的感悟与体会融于其中的过程,能更好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通过朗诵体现出来。因此注重情感教育就不可忽视朗诵的功能。在朗诵中要注意层次。第一步主要是对整体的感知,要求比较简单:读出段、句之间的停顿,读准音即可;第二步,是对重点段、句的朗诵,这时要求就进一步:能在读的过程中对重点词句有一些体会和感悟;第三步,是将自己得到的领悟在朗诵过程中体现出来,要求就比较高,语调、感情都要投入。这一步也就是一个情感反馈的过程。
(2)、在整体感知中。语文教材整一文章通常都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情感教育方面,教师对于此方面的把握一般都比较到位,注意在引导过程中的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或集体讨论得出结论,这个过程的本身也是一个情感教育的过程。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特别注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和体验,要相信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是有足够的能力去实行的。
(3)、在细节研读中。通过整体的感知后,教师就需要对细节所表达的深层次的情感进行挖掘,最好也是有学生自主发现,让他们寻找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谈谈想法和体会,教师适时进行引发和启示。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些值得探究的句子,学生加以讨论研究。一般的课文中的第一段或最后一段常有点睛之妙笔,传统的阅读理解过程限制了在这些句子上的深层次的挖掘,教师可以大胆进行改革,首先探讨重点段,这样学生理解那些句子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例如《雨中》一文中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马路上,一群撑着伞放学回家的孩子,仿佛是浮动的点点花瓣。”在理解点点花瓣时,如果对本篇课文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的话,学生只能理解伞是五颜六色的,所以像花瓣。而不能体会到其实还暗指学生的心灵美。所以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创造性地突破了文章结构的顺序性,先研度重点段,再去感悟“点点花瓣”,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在文本中领悟的情感,实现新的深层次的领悟。
(4)、进行情感迁移。这种方法在教师创设情境的基础前提上,让学生和教材融于一体,把角色的情感迁移到自己身上,亲身体验情感,感受情感。也可以进行想象与角色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这样就可以更深地体会情感。例如在《荷花》一文的教学中,我先请学生结合音乐和教师的朗诵进行情境表演,当荷花展开之后,可以问:“荷花,你为什么要冒出来啊?”这时学生就仿佛是一朵荷花,欣喜地告诉你:“我要看看这美丽的世界。”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和宣泄。
学生是人要进行人本教育,情感教育是最本质的教育。从文本中挖掘人本的东西,需要我们教师以自己的情感悟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课堂是师生共同合作的课堂,愿我们的语文教育能开阔一片新天地,创造新世纪的语文情感教育!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