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我急需200个成语解释和用法!

我急需200个成语解释和用法!

发表时间:2024-07-13 16:17:12 来源:网友投稿

1【一无是处】

解释:是:对,正确。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没有一点用处。

出处:明·张岱《与胡季望》:“是犹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错,烹饪燔炙一无是处。明眼观之只发一粲。”

2【十全十美】

解释: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出处:清·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3【完美无缺】

解释完美:完整,完善。完善美好没有缺点。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小楷,微带行笔,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数行破裂者,而后幅完好无阙(缺)。”

4【绰绰有余】

解释绰绰:宽裕的样子。形容非常宽裕,富裕。易错写成“绰绰有裕”.

出处《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余。”

5【入不敷出】

解释收入不够开支。敷:够,足。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7回:“但是家计萧条,入不敷出。”

6【无忧无虑】

解释:没有丝毫忧愁和顾虑,形容心情安然自得。无:没有。忧:担忧,忧愁。虑:顾虑,忧虑。

出处: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来,来,来,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7【无牵无挂】

解释形容没有拖累,非常放心

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1回:“北侠原是无牵无挂之人,不能推辞,同上茉花村去了。”

8【牵肠挂肚】

释义: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可怎生将俺孩儿一时勾去,害的俺张善友牵肠割肚。”

9【高枕无忧】

解释: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或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10【枕戈待旦】

释义: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成语:枕戈待旦

出处:《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11【醉生梦死】

释义:生:活着。像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出处:宋·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12【花天酒地】

解释:形容荒淫腐化、吃喝嫖赌的生活。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到京之后,又复花天酒地,任意招摇。”

13【一丝不苟】

解释: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14【小心翼翼】

释义:翼翼:比喻恭敬慎重的样子。形容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出处:《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15【粗心大意】

解释:粗疏。指做事不细心,随便马虎。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悟将过来:'这是我粗心大意。我若不进去他怎得出来?'

16【马马虎虎】

解释:指还过得去。亦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出处:茅盾《子夜》十二:“单办那八个厂,四十多万也就马马虎虎混得过。”

17【无理取闹】

解释:原谓蛙声只是没来由地喧闹。毫无理由地吵闹。指故意吵闹、捣乱。出处:唐·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诗:“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

18【息事宁人】

释义:息:平息;宁: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

19【相安无事】

解释:相:互相;安:安稳。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出处:宋·邓牧《伯牙琴·吏道》:“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者,故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20【惊涛骇浪】

解释:涛:大波浪;骇:使惊怕。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出处:唐《玉山常文集·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此所经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21【轩然大波】

解释:轩然:高高涌起的样子。高高涌起的波涛。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指不好的影响。

出处: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22【一箭双雕】

解释:雕:一种凶猛的大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出处:《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新唐书·高骈传》:“事朱叔明为司马,有二雕并飞,骈曰:‘我且贵,当中之。’一发贯二雕焉。”《续景德传灯录·慧海仪禅师》:“万人胆破沙场上,一箭双雕落碧空。”后因以比喻一举两得。

23【一举两得】

解释:举:做事。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出处:《晋书·束皙传》:“赐其十年之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

24【事半功倍】

解释:功:功效。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小,收效大。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25【得不偿失】

注释:偿: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出处:宋·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诗:“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26【全神贯注】

解释:贯注:集中。全神贯注: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处:钱钟书《围城》:“人事太忙,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专怀念一个人。”

27【目不转睛】

解释: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出处:晋·杨泉《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老婆婆看着小官人,目不转睛,不觉两泪交流。”

28【专心致志】

解释: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神,聚精会神,把心思全放在上面。致:尽,极;志:意志。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29【心不在焉】

解释:焉:代词,相当这里。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0【心神不定】

解释: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二回:“心神不定,谓之狐疑。”

31【表里不一】

释义:表面与内在不一样。

出处:《逸周书·谥法解》:“行见中外曰悫。”

32【名不副实】

释义:副:相称,相符合。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出处:汉·祢衡《鹦鹉赋》:“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33【不厌其烦】

解释:厌:嫌;烦:麻烦。不嫌烦琐与麻烦。

出处:宋·袁燮《挈斋集》:“贽之先君,不惮其烦,而帝每不能听。

34【措手不及】

解释:事出突然,来不及应付。措手:着手处理,应付;不及:来不及。出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打脊的髡徒,怎恁幺措手不及早撺过我?《平鬼传》第六回:“不如俺先杀向前去,给他一个措手不及,杀他一个片甲不归,方知俺的厉害。”

35【手足无措】

释义: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6【退避三舍】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37【如火如荼】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38【请君入瓮】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39【洛阳纸贵】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40【望梅止渴】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41【高山流水】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42【鸡呜狗盗】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

43【草木皆兵】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44【探骊得珠】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45【势如破竹】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46【按图索骥】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47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48【唇亡齿寒】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49【枕戈待旦】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50【后来居上】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51【掩耳盗铃】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52【闻鸡起舞】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53【抱薪救火】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54【邯郸学步】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55【指鹿为马】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56【百依百顺】

注释:一切顺从,对方怎么说就怎么做,

出处:《红楼梦》,造句:寡母独守此女,娇养溺爱,凡女儿一举一动,她母亲皆百依百顺。

57【背信弃义】

注释:不守信用和道义,

出处:《北史。周本纪》,造句:背信弃义的人永远不会有好的结果。

58【五花八门】

解释: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出处:《虞初新志·孙嘉淦》:“伏龙以西,群峰乱峙,四布罗列,如平沙万幕,八门五花。”

59【一成不变】

解释:成:形成。一经形成不再改变。指守旧不变或固守陈法。形容一点没有变化。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60【原封不动】

解释: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出处:元·王仲文《救孝子》第四折:“是你的老婆,这等呵,我可也原封不动,送还你罢。”【雕虎焦原】《尸子》:“中黄伯曰:余左执太行之■而右搏雕虎。”又:“莒国有石焦原者,广寻,长五十步,临百仞之溪,莒国莫敢近也。有以勇见莒子者,独却行剂踵焉。”后以“雕虎焦原”谓壮士履险。

【雕风镂月】刻意吟风弄月。

【雕章镂句】谓刻意雕琢词章。

【雕梁画栋】雕花、彩绘的栋梁。亦借指有彩绘装饰的富丽堂皇的房屋。

【雕楹碧槛】雕镂彩绘的柱子和碧色栏杆。

【雕盘绮食】精美的器皿及食物。

【雕虫篆刻】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按,“虫”指虫书,“刻”指刻符,各为一种字体。后以“雕虫篆刻”喻词章小技。南朝梁沈约《答陆厥问声韵书》:“是以子云譬之雕虫篆刻,云壮夫不为。”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但是不肖者,苟能雕虫篆刻之学,以此进至乎公卿。”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亦作“雕虫刻篆”。明高濂《玉簪记·下第》:“不须泪涟。有日眉扬额点,且自雕虫刻篆,我这里侭清闲。”一说,“雕虫”犹“虫镂”(“彤镂”),“篆刻”犹“■刻”。参阅蒋礼鸿《义府续貂》。

【雕镂藻绘】比喻刻意修饰文辞。

【双柑斗酒】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后遂用为春日雅游的典故。

【双桂联芳】比喻兄弟二人俱获功名。

【双凫一雁】汉苏武出使匈奴被羁,归国时留别李陵的诗中有“双凫俱北飞,一雁独南翔”之句。后以“双凫一雁”为感伤离别之词。

【双管齐下】两手各握一支毛笔,同时作画。比喻两方面或两件事同时进行。语本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於世。尤於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

【鸡犬升天】比喻依附于有权势的家人、亲友而得势。语出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亦作“鸡犬升天”、“鸡犬升天。”

【鸡犬相闻】谓人烟稠密。语出《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鸡犬桑麻】鸡鸣犬吠,桑茂麻盛。古代多用以形容农村生活安定。

【鸡毛蒜皮】比喻无关紧要的小事或毫无价值之物。

【鸡皮鹤发】皮肤起皱,头发变白。形容衰老。

【鸡争鹅斗】比喻争吵。

【鸡骨支床】谓瘦骨嶙峋,衰弱之至。

【鸡飞蛋打】比喻两头落空,一无所得。

【鸡豚之息】比喻微小的收益。

【鸡鸣戒旦】怕失晓而耽误正事,天没亮就起身。语本《诗·齐风·鸡鸣序》:“《鸡鸣》,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鸡鸣狗吠】亦作“鸡鸣犬吠”。①形容百姓安居乐业。语出《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焦循正义:“此必时俗语。故《老子》亦云:‘乐其俗,安其居,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②形容战乱,变乱。

【鸡鸣狗盗】亦作“鸡鸣狗盗”。①学雄鸡啼明,装狗进行偷窃。语本《史记·孟尝君列传》:“(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原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后用以称有卑微技能者。②形容行为低下卑劣。记·孟尝君列传》:“(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原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后用以称有卑微技能者。②形容行为低下卑劣。

【鸡鸣馌耕】比喻妇女勤俭治家。语本《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又《豳风·七月》:“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鸡虫得失】唐杜甫《缚鸡行》:“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於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后改变原意,以比喻无关紧要的细微得失。

【离心离德】谓各有异心,行动不和谐一致。

【离世遁上】超脱世俗,回避君上。

【离本趣末】丢掉根本,追逐末节。

【离本徼末】犹言舍本逐末。

【讽一劝百】《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后遂以“讽一劝百”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谓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讽多要寡】讽谕之言多,切要之言少。

【讽德诵功】赞美、颂扬功德。

【谘经诹史】谓商讨、研究经史。

【谛分审布】仔细察看分布状况。

【喧客夺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

【讳兵畏刑】谓慎于用兵和用刑。

【讳莫如深】本谓事情重大,提起来会令人痛心,故而隐瞒不言。深,深重。《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公子庆父如齐。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杨士勋疏:“深,谓君弑、贼奔之深重。以其深重则为之隐讳。”后指把事情瞒得很紧,不肯走漏一点消息。

【讳疾忌医】①隐瞒疾病,不愿医治。②比喻掩饰缺点错误,害怕批评,不愿改正。

【讳恶不悛】隐恶不改悔。

【讳树数马】《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於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它语,其不泄如是。”遂以“讳树数马”表居官为人忠诚谨慎。

【謷牙诘屈】同“诘屈聱牙”。謷,通“聱”。

【讲信修睦】讲究信用,睦邻修好。

【哗世取宠】犹言哗众取宠。

【哗世动俗】用浮夸的言行去惊动世俗之人。

【谢庭兰玉】《艺文类聚》卷八一引晋裴启《语林》:“谢太傅问诸子侄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政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生於阶庭耳。’”后遂用以“谢庭兰玉”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谢家活计】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从弟谢惠连俱以诗文著称,见《宋书·谢惠连传》。后遂以“谢家活计”喻指赋诗。

【谢家宝树】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谢馆秦楼】指妓院。

【谢兰燕桂】谢兰,系“谢庭兰玉”之省称;燕桂,《宋史·窦仪传》载:“仪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弟俨、侃、偁、僖,皆相继登科。冯道与禹钧(窦仪父)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缙绅多讽诵之。”时称窦氏兄弟为燕山五龙。后遂以“谢兰燕桂”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辈。

【谦恭下士】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士人。

【谦躬下士】犹言谦恭下士。

【谦虚敬慎】见“谦虚谨慎”。

【谦虚谨慎】亦作“谦虚敬慎”。虚心、恭顺而慎重。

【谦尊而光】谓尊者谦虚而显示其光明美德;谦虚。语本《易·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孔颖达疏:“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谦而不可逾越。”阮元校勘记:“《集解》作‘卑者有谦而不逾越’。”一说,尊,通“撙”。退让。

【谦谦君子】谦虚谨慎、彬彬有礼的人。

【谨小慎微】对待细小的事情谨慎小心。

【谨始虑终】谓慎之于始并虑及其终。

【谨终如始】谓谨慎小心、始终一致。

【谨谢不敏】犹言敬谢不敏。用作自谦或推托之辞。不敏不聪明,无能力。

【讴功颂德】犹言歌功颂德。

【谩辞哗说】谎言乱语。

【谩藏诲盗】谓收藏东西不谨慎而招致盗贼。谩,通“慢”。语出《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谬托知己】谓假托为知心朋友。

【谬妄无稽】极端错误,毫无根据。

【谬采虚声】错误地相信虚假的名声。有时用为谦词。

【谬种流传】荒谬错误的东西辗转相传。

【警愦觉聋】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愦的人警醒,耳聋的人感知。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谭言微中】说话隐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谮下谩上】谗毁下级,欺谩上级。

【识明智审】识见明敏,智虑周详。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