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松柏有哪些品格精神

松柏有哪些品格精神

发表时间:2024-07-13 17:46:38 来源:网友投稿

松柏的品格精神有:坚强不屈、孤傲高洁、默默无闻、远大抱负、平易近人。

这些品格精神反应在诗词中,有如下诗作:

1、坚强不屈

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坚强不屈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

《赠从弟》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释义:

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2、孤傲高洁

诗人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说没有一万头牛都拉不动老松,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做高卧云壑的老松,生动形象、瘦硬蕴藉的语言有力地寄托了诗人拒绝与恶浊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的孤傲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慰勉之意。

《秋思寄子由》宋代: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释义:

山川田野上草木枯萎凋零,知道季节已到了晚秋。天气渐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老松饱尝人间世态,高卧云壑。要想把它拖走,如果没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是办不到的。

3、默默无闻

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

《咏史·郁郁涧底松》魏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释义:

茂盛葱翠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树生长在山顶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山顶径寸的小树,却能遮盖百尺之松。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在下级官职中。

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汉代金日_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等到白头仍不被重用。

4、远大抱负

侧面衬托出“孤松”潇洒高洁、顽强挺拔的品性,表现出诗人不满足于“孤松”的潇洒自得,向往着“直上数千尺”的凌云之势,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道明诗人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

《南轩松》唐代: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释义:

窗南有棵孤傲的青松,枝叶是多么茂密。清风时时摇着它的枝条,潇洒终日是多么惬意。树阴下老早以前就长满绿苔,秋日的云雾到此也被它染碧。何时才能枝叶参天长到云霄外面,直上千尺巍然挺正。

5、平易近人

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

《书院二小松》唐代: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释义:

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