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辞古代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辞古代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发表时间:2024-07-13 17:54:22 来源:网友投稿

1.辞在文言文里的意思〈名〉

1.(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同本义[legalcase;lawsuit]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口供[oralconfession]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特指政令之词[order]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裴松之注引

8.借口,口实[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Ci,atypeofclassicalChineseliterature]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又如:楚辞

12.古体诗的一种[Ci,aformofclassicalpoetry]。如:木兰辞

〈动〉

1.说讲[speak;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辞别;告别[bidfarewell;saygood-byeto]

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推却不受[discline]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审讯[try]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遣去[dispatch;expel]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解雇,免职[di***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2.文言文辞字都有什么意思【辞见】京朝官出任外官赴任前朝见皇帝.

【辞决】决别.

【辞令】应对的言辞.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又善为~.”

【辞世】1.隐居避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托迹黄、老,却粒.”2.犹“去世”、“逝世”.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倏忽逮今,二十馀载,存皆衰白,半亦~.”

【辞谢】婉言道歉或谦让不受.

【辞致】辞令或文词的风格.《隋书?苏威传》:可观,见者莫不称善.”

汉字:发音:cí

①口供.《周礼?秋官》:“听其狱讼,察其~.”柳宗元《断刑论》:“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

②言词,词句.《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送我.”《后序》:“初至北营,慷慨,上下颇惊动.”《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令.”

③讲话,告诉.《肴之战》:“使皇武子~焉.”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无伤也,于军.”

④推辞;拒绝;不接受.《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不赴命.”《后序》:“于是~相印不拜.”

⑤告别.《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等不肖,去.”《木兰诗》:“旦~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⑥文词.《屈原列传》:“皆好~而以赋见称.”《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甚畅达.”

⑦古代文体的一种.如《楚辞》、《归去来兮辞》.【辨】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3.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1.定义: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美哉我少年中国。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例如: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③与不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且”在古代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副〉

1.将近;几乎[almost;nearly]

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资治通鉴》

去后且三年。——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2.将要[begoingto;will;shall]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齐风》

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淮南子》

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以为且噬己矣。——唐·柳宗元《三戒》

火且尽。——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祸且及汝。——清·魏禧《大铁椎传》

3.又如:且当(该当);且然(亦将如此)

4.暂且;姑且[just;forthetimebeing]

且往观乎?——《诗·郑风》

且携所著。——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甚且心之所以清。——清·刘开《问说》

5.又如:你且等一下;这事且放一下;且可(犹暂且);且休(暂且休整);且自(暂且;只管);且住(暂止);且暂(犹暂且);且权(暂且;姑且);且则(姑且);且复(姑且再)

6.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的极端的、假设的或不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even]。如:死且不怕,况困难乎

7.〈方〉∶表示需要或可以延续很长时间[foralongtime]。如:这笔且用呢;他且来不了呢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and]

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

行牧且荛。——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连拜且泣。——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香且甘者。——清·周容《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

贼能且众。——清·魏禧《大铁椎传》

2.又如:贫且贱;横且直;且并(并且);且是(而且)

3.又…又。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both…and…]。如:既高且大;且战且退

4.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or]

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

是且非邪。——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5.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moreover]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

且人患志之不立。——《世说新语·自新》

余悲之且曰…——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且欲观客。——清·魏禧《大铁椎传》

6.又如:且夫(且况。况且)

7.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if]

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

且复妄言。——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8.又如:且如(假如;如果);且使(假使;倘若)

9.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为众人师且不敢。——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且继今以往。——[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10.另见jū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