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传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孟浩然传》翻译(孟)浩然,襄阳人。少好节义诗工五言。隐鹿门山即汉庞公栖隐处也。四十游京师诸名士间尝集秘省联句,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众钦服。张九龄、王维极称道之。维待诏金銮一旦私邀入,商较风雅,俄报玄宗临幸,浩然错愕,伏匿床下,维不敢隐,因奏闻。帝喜曰:“朕素闻其人而未见也。”诏出,再拜。帝问曰:“卿将诗来耶?“对曰:“偶不赍。”即命吟近作,诵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帝慨然曰:“卿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奈何诬我!”因命放还南山。
【注释】
好:喜欢。
节义:节操和义行。
工:擅长,善于。
鹿门山:湖北襄樊的一座山。
庞公:东汉时的隐者,曾经隐居在鹿门山。
游:游历。
称道:赞扬。
金銮:就是金銮殿。
风雅:《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后来人们也把诗歌称为风雅或者雅颂。
俄:一会儿。
幸:皇帝到某处曰幸。
床:咱们古代把坐具和卧具都可以***。这里是坐具大的可以并排坐几个人。
素:向来,一向。
再拜:拜两次,表示尊敬。
将:拿,持。
赍:带着。
奈何:为什么。
【译文】
孟浩然襄阳人。年少时喜欢行侠仗义注重气节,擅长写作五言诗。他隐居在鹿门山,就是汉代庞德公隐居的地方。四十岁的时候游历到京城长安,当时许多的名士在秘书省聚会联句,孟浩然说“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大家(看了)都钦佩叹服。张九龄、王维极其称赞他。王维待招金銮殿时,有一天私下邀请他进去,商讨(谈论)诗歌的写作。过了一会儿有人报告唐玄宗来这里了,孟浩然惊慌失措,躲到了床下面。王维不敢隐瞒,就禀报皇上。玄宗高兴地说:“我一向听说过这个人可是没有见过他。”把他叫出来,孟浩然拜了两次,玄宗问:“你带着诗来了吗?”孟浩然回答说:“偶尔没带着。”就命令他吟诵一首近来写的作品。当吟诵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句子时,玄宗慨然说:“你自己不求做官,我何尝抛弃你,你为什么诬陷我?”就命令人把他放还回南山。
2.文言文:《孟浩然传》翻译(孟)浩然,襄阳人。
少好节义诗工五言。隐鹿门山即汉庞公栖隐处也。
四十游京师诸名士间尝集秘省联句,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众钦服。
张九龄、王维极称道之。维待诏金銮一旦私邀入,商较风雅,俄报玄宗临幸,浩然错愕,伏匿床下,维不敢隐,因奏闻。
帝喜曰:“朕素闻其人而未见也。”诏出,再拜。
帝问曰:“卿将诗来耶?“对曰:“偶不赍。”即命吟近作,诵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帝慨然曰:“卿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奈何诬我!”因命放还南山。
【注释】好:喜欢。节义:节操和义行。
工:擅长,善于。鹿门山:湖北襄樊的一座山。
庞公:东汉时的隐者,曾经隐居在鹿门山。游:游历。
称道:赞扬。金銮:就是金銮殿。
风雅:《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后来人们也把诗歌称为风雅或者雅颂。俄:一会儿。
幸:皇帝到某处曰幸。床:咱们古代把坐具和卧具都可以***。
这里是坐具大的可以并排坐几个人。素:向来,一向。
再拜:拜两次,表示尊敬。将:拿,持。
赍:带着。奈何:为什么。
【译文】孟浩然,襄阳人。年少时喜欢行侠仗义注重气节,擅长写作五言诗。
他隐居在鹿门山,就是汉代庞德公隐居的地方。四十岁的时候游历到京城长安,当时许多的名士在秘书省聚会联句,孟浩然说“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大家(看了)都钦佩叹服。
张九龄、王维极其称赞他。王维待招金銮殿时,有一天私下邀请他进去,商讨(谈论)诗歌的写作。
过了一会儿有人报告唐玄宗来这里了,孟浩然惊慌失措,躲到了床下面。王维不敢隐瞒,就禀报皇上。
玄宗高兴地说:“我一向听说过这个人可是没有见过他。”把他叫出来,孟浩然拜了两次,玄宗问:“你带着诗来了吗?”孟浩然回答说:“偶尔没带着。”
就命令他吟诵一首近来写的作品。当吟诵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句子时,玄宗慨然说:“你自己不求做官,我何尝抛弃你,你为什么诬陷我?”就命令人把他放还回南山。
3.【孟浩然传的翻译和注释】原文: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后樊泽为节度使,时浩然墓庳坏,符载以笺叩泽曰:“故处士孟浩然,文质杰美,殒落岁久,门裔陵迟,丘陇颓没,永怀若人,行路慨然.前公欲更筑大墓,阖州搢绅,闻风竦动.而今外迫军旅,内劳宾客,牵耗岁时,或有未遑.诚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负公夙志矣.”泽乃更为刻碑凤林山南,封宠其墓.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咸通中,刺史郑諴谓贤者名不可斥,更署曰孟亭.开元、天宝间,同知名者王昌龄、崔颢,皆位不显.译文: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少年时崇尚气节、义气,喜欢帮助患难的人,隐居在鹿门山.四十岁时,才游学到京师.曾经在太学(朝廷里的最高学府)赋诗,满座的人都感叹佩服,没有敢和他比的.张九龄、王维非常欣赏他.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话所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采访使(官职名)韩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荐他.正巧孟浩然家里有老朋友来,喝酒非常高兴,有人说:“你与韩先生有约定.”孟浩然斥责他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最终没有赴约.韩朝宗大怒,来告别,孟浩然依然不反悔.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后来幕府撤销了.开元(唐玄宗年号)末年,孟浩然背上长疮而死.后来樊泽担任节度使,当时孟浩然的墓碑毁坏了,符载写信给樊泽说:“故隐士孟浩然,文才杰出,去世多年,后人衰落,湮没于田野之中,大家都怀念他,行路的人到此都大发感慨.上一任节度使打算为他改建一座大墓,全州的搢绅,听到消息都很兴奋.如今因为对外迫于战事,对内为宾客操劳,一拖再拖,一直没有时间.就算有好事者打算改建,也没有完成先生的宿愿.”樊泽于是在凤林山南又给孟浩然刻碑,隆重的祭奠了他的坟墓.起初,王维路过郢州,在刺史亭画下了孟浩然的画像,因此叫此亭为浩然亭.咸通(唐僖宗)年间,刺史郑諴认为贤人的名字不能冒犯,改名为孟亭.开元、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和孟浩然齐名的王昌龄、崔颢,官位都不高.。
4.新唐书·孟浩然传的原文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
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
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
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
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
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
开元末病疽背卒。
5.唐才子传孟浩然传全文翻译【古代诗人名人录】孟浩然传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
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
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
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
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分甘馀话》)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
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但是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
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作俑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
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
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1)本题是鉴赏诗歌的形象及评价作品的思想情感.此类题一般要整体感知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本诗是吊古伤今之作,抒发了时光已逝,而才华无处施展的苦梦.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此景与诗人的心境正好是一致的,所以起到了烘托的作用.最后总结答案.(2)本题是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此题应该在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寻找出与之相关的信息.可抓住与之相关的关键词“留胜迹”“复登临”“尚在”,联系与诗歌相关的典故,加以理解.最后总结答案.参考答案:(1)①描绘了一幅水枯天寒,凄冷、萧条的画面(2分)(类似意思即可,如:水落石出清冷凄寂,草木凋零凄冷萧索)②水落,鱼梁洲更多露出水面;天冷,远处的云梦泽更加深远,烘托出(衬托出,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伤感之情(或“深秋的凋零,使诗人触景生情,不能不使他有时光易逝、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3分,其中衬托或烘托或借景抒情自占1分,翻译或者解释句子2分)(2)①胜迹犹存,光阴流逝.②寒冬(或者深秋)登临,触景生情.③怀古伤己,壮志未酬.(三方面意思对即可,联系诗句简要分析即可,每点2分)译文: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鉴赏: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颔联两句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此处所说的“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颈联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尾联两句将“岘山”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7.孟浩然传的翻译和注释原文: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后樊泽为节度使,时浩然墓庳坏,符载以笺叩泽曰:“故处士孟浩然,文质杰美,殒落岁久,门裔陵迟,丘陇颓没,永怀若人,行路慨然。前公欲更筑大墓,阖州搢绅,闻风竦动。而今外迫军旅,内劳宾客,牵耗岁时,或有未遑。诚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负公夙志矣。”泽乃更为刻碑凤林山南,封宠其墓。
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咸通中刺史郑諴谓贤者名不可斥,更署曰孟亭。
开元、天宝间,同知名者王昌龄、崔颢,皆位不显。
译文: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少年时崇尚气节、义气,喜欢帮助患难的人,隐居在鹿门山。四十岁时才游学到京师。曾经在太学(朝廷里的最高学府)赋诗,满座的人都感叹佩服,没有敢和他比的。张九龄、王维非常欣赏他。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话所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采访使(官职名)韩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荐他。正巧孟浩然家里有老朋友来,喝酒非常高兴,有人说:“你与韩先生有约定。”孟浩然斥责他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最终没有赴约。韩朝宗大怒来告别,孟浩然依然不反悔。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后来幕府撤销了。开元(唐玄宗年号)末年,孟浩然背上长疮而死。
后来樊泽担任节度使,当时孟浩然的墓碑毁坏了,符载写信给樊泽说:“故隐士孟浩然,文才杰出,去世多年,后人衰落,湮没于田野之中,大家都怀念他,行路的人到此都大发感慨。上一任节度使打算为他改建一座大墓,全州的搢绅,听到消息都很兴奋。如今因为对外迫于战事,对内为宾客操劳,一拖再拖,一直没有时间。就算有好事者打算改建,也没有完成先生的宿愿。”樊泽于是在凤林山南又给孟浩然刻碑,隆重的祭奠了他的坟墓。
起初王维路过郢州,在刺史亭画下了孟浩然的画像,因此叫此亭为浩然亭。咸通(唐僖宗)年间,刺史郑諴认为贤人的名字不能冒犯,改名为孟亭。
开元、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和孟浩然齐名的王昌龄、崔颢,官位都不高。
8.新唐书(孟浩然传)求解释1,藏:2,再一次:3,一起:4,之于翻译: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少年时崇尚气节、义气,喜欢帮助患难的人,隐居在鹿门山。四十岁时才游学到京师。
曾经在太学(朝廷里的最高学府)赋诗,满座的人都感叹佩服,没有敢和他比的。张九龄、王维非常欣赏他。
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话所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
采访使(官职名)韩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荐他。正巧孟浩然家里有老朋友来,喝酒非常高兴,有人说:“你与韩先生有约定。”
孟浩然斥责他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最终没有赴约。韩朝宗大怒来告别,孟浩然依然不反悔。
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后来幕府撤销了。开元(唐玄宗年号)末年,孟浩然背上长疮而死。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