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疑则勿用,用则不疑什么意思

疑则勿用,用则不疑什么意思

发表时间:2024-07-13 21:19:27 来源:网友投稿

【疑则勿用,用则不疑】和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完全一样。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看似简单,实则含义深刻,深究之,大有学问。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典型故事,应该来自于三国,最出色的表现者是刘备,他“弘毅宽厚,知人善任”,从不怀疑忠心耿耿的部下,刘、关、张、赵、诸葛几乎一起谱写了天下亘古传奇。因而刘备的家业号称是亲情凝聚的典范。关羽可以放弃一切厚禄,过五关、斩六将,历尽苦难回到刘备的穷困旗下;张飞,可以腥风血雨先打下一块小地盘,等着刘备来做主当家;赵云,可以冒生命危险,抢救刘备的儿子,维护刘备的家人完整;诸葛亮,受刘备临终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管理的基石就是信任感重于亲族。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里的“疑”,是不分明,不确定,不相信,有疑心。大概意思是:对感觉靠不住、没把握、不放心或认为有问题的人,不能使用;对感觉不错的认为可用之人,就放心使用、大胆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必有疑虑。还可以解释为:怀疑人就不要用人,用了人就不要对人不放心。现实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千姿百态,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一切的一切不是说起来这么容易。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中国传统的信任方式,用在企业管理上那就是要放手让下属去大胆尝试,不要什么都管。无独有偶美国通用电气CEO韦尔奇的经营最高原则是:“管理得少”就是“管理得好”。这是管理的辩证法,也是管理的一种最理想境界,更是一种依托企业谋略、企业文化而建立的经营管理平台。

但是眼下我们许多企业的管理离这种境界还有很大的距离。据最新的一份权威调查分析:“在中国企业每一层次上,80%的时间用在管理上,仅有20%的时间用在工作上。”而西方一些企业在管理工作中,“管”与“理”的比例是2∶8。

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有个现象——管理者“发号施令”,员工照章办事。在这些企业里,员工的最高目标就是干好分内的事,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被晾在一边。受从众思维的束缚,员工都很听话,少有人会越雷池一步。

对员工的不信任,直接挫伤的是员工的自尊心和归属感;间接的后果是会加大企业离心力。如果我们的管理者能进行换位思考,与员工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在企业建立起一个上下信任的平台,无疑会增加员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员工内在的潜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企业全员劳动合同制的推行,企业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必须通过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法律制度,以规范、协调企业内部劳动关系,使全体职工在集体合同的规范下各自履行义务,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协商中,企业行政与职工代表,地位平等,密切合作,按照劳动法规定的有关各项劳动标准,结合企业实际,进行了平等对话。在达成了共识的基础上,起草制定集体合同,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正式颁布实施。以调整企业内部关系,使党政与工会、职工之间增进了解,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既使职工深深地体会公司领导的关怀和爱护,又使行政领导进一步了解职工的意见、愿望和呼声,企业凝聚力明显增强,职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而“全面统管”的结果有两个:一是降低工作效率;二是挫伤员工积极性。因此要想真正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首先要对员工充分信任,坚决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鼓励员工独立完成工作;其次是通过合理授权,建立一个员工能充分发挥能力的平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员工有了自己的发展平台,就会缓解管理者的工作压力。

现在西方一些企业朝“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发展。他们认为只要人人都学会了自我管理,那些条条框框的管理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当然这种理想模式的前提是,员工发自内心认同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并非朝夕之事。员工只有经历长期的企业文化熏陶,才可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形成坚实的信任平台,管理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