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少年中国梦观后感急急急
少年中国梦》以淞沪抗战为时代背景,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创办报童工学团的故事。演绎了陶行知和一群报童们之间学习、交流、感人的故事。在剧中陶先生的影响下,报童们开展了从不识字到学习识字,到做小先生,同伴的小先生,家长的小先生。互帮互学通过行来学知识,通过行来掌握技能——做长凳,通过行来救国救民。在报童工学团,这些穷苦的流浪儿不仅学识字,学文化,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有一些报童在陶行知先生的关心教育下,后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本剧始终贯穿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理念,以实践第一的观点,揭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可以说剧情设计新颖、巧妙,以几个非常小的切入点,展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谛。当然如果有的老师对陶行知教育思想或者教育故事不清楚的话,看起来热闹居多、完成任务,仅此而已,那就有点遗憾了。剧中的创新点也很多,像《卖报歌》、《夜上海》等被改编成京剧在剧中唱响,别有一番看头。 观看此剧,过程中有两点我的感触很深。第一点是陶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教学思想”在剧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小东北”不会,大家一起教,家长不会,由小孩教。由此想到陶行知先生非常有名的《小孩不小》的故事:有一次,有学生给他的诗歌、文章提出修改意见,他听了特别的高兴。 其中,有位小学生把他的诗句“大孩自动教小孩”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把“读了书,不教人,甚么人?不是人”中的最后一句改为“木头人”,他知道了不仅不生气,还给与肯定,说:“这也证明小孩子有创造力”。陶先生就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向他人表明:教人者教己,在老师与真理之间,首先要尊重的应该是后者。这也验证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至理名言。 现在的教学方法很多,教育思想也不断更新,老师们要能学以致用才是真学到了。例如大可把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教学思想搬过来用。就如我们学校在上周五小学部开展的“一二年级游园会”,游园会的目的就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所用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小先生制。游园会设立的“园”有语文游园会、数学游园会、英语游园会等。让四五年级的小朋友来做小老师,例如语文游园会大孩子们拿着事先准备好的学习单,让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读字,接着评敲章的多少换取不同的小奖品。数学游园会让小朋友们通过闯关的游戏来培养小朋友对数学的兴趣。过程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童声响亮,抑扬顿挫,参与热情极高,这股学习的劲头也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指导的孩子呢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不仅重新学习了这些知识,也感受到做小老师的不易。很欣喜地看到我们不知不觉地使用陶先生的教学法。 第二,剧中关于“学做凳子的故事”展现的也很真实。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我可不识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不去行,怎能知?不去行,怎能知得明白,知的透彻呢。听说现在一些教育机构,还真的有做木匠活这样的实践呢!我参与的体验式教育培训导师曾经介绍看过一本书《从零开始》——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里面的很多例子就是学生自己布置教室,买木材自己做桌子和椅子等,过程中把很多学科渗透进去等。书本配了一张碟,很值得一看。 “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陶先生在三、四十年代创作的打油诗从另一侧面我解读到对现行教育真是一种嘲讽。也反映出现行教育中缺失的重要部分,非常令人悲催!反思现行的教育,时代不同,教育内容亦不同,但教育真谛似乎却弄丢了,作为一名教育者,责任重于天,大于地。虽然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无形中树立在那里,但假如我们每位做教师的境界能高一点,视角能宽一点,行动能改一点的话,合力一旦形成,就像那蝴蝶效应,相信我们基础教育就会迎来它的春天。 有次和区老师聊天说话剧版的陶行知看过了,京剧版的陶行知也看过了,什么时候看花鼓戏版的,呵呵,一句笑言,但创造就是这样创新就是如此。谁能肯定以后不会呢。教育也需要创新与延续。还有次和老师交流,有位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家这么多,为什么学陶行知的理念呢。个人认为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一本“教育圣经”,因为生活教育是儿童教育的最佳方式!!!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