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谁知道茂名平定端午节的风俗
化州圩名分类“定期集市点”通称“圩集”,尤以闽粤桂称谓“圩”者甚多。古代不书“墟”,而定“虚”,今“墟”简作“圩”。化州市的圩集,除化州镇(市府驻地)外,还有农村圩集35个。它们的专名由来,可汇总分为:沿用继承、美好意愿、地形地物、人物姓氏等4大类型。但是自明清朝代以来,历史上三个人物姓氏型圩名,早已更换圩名了。还有沿用继承、美好意愿、地形地物这三种类型的圩最多,稳定、知名度高。沿用继承型有长岐、南安、杨梅、朱砂、大坡、莞塘、兰山、岭下、文楼、大贵、那务。这种类型的圩名,都是因村名命圩名的,而村名的由来也因地形地物而得名。比如:杨梅,陈氏祖先于宋朝从福建蒲田县珠玑巷迁来。宋景定年间有一陈姓官员退休后到此定居。初建村时周围杨梅树绕,故名。之后在村北附近建圩集,以村名命圩名。那务约400年前明朝中期,“那”属壮语,即“田”之意,由于那里田地多雾,日中不散,得名那雾村,之后才发展成圩集。为方便书写把“雾”改写“务”,今叫那务。因六王嶂多贼抢圩,那里交通又不便,明朝末年,将圩集迁建于陵江西岸现址,圩名仍之。美好意愿型有同庆、和平、良光、出拔、新安、平定、甲隆、新圩、南盛。这种类型圩名,多属人为地从美好意愿出发而命圩名的,不一定受其它因素的限制。其中有原是因地形地物特征所得名者,都因名不雅,才更换此类圩名。比如:同庆,过去当地只有三个丫圩,但社会治安很乱,路有劫贼,人们不敢去赶集。民国五年竹山村梁耀柱发起各村组织股份,新建同庆圩。圩内又建个“乡义祠”,每年春秋二季,人们到祠内拜祭杀贼有功的英烈。同庆就是“同”心同德抵抗盗贼,“庆”即贺升平丰年之意。地形地物型有滨江、笪桥、官桥、石湾、格塘,宝圩、壶垌、合江、连界、坦塘、丽岗。这种类型圩名,多属因地形地物的特征取名。凡“江、湾、塘、湖”与水有关。比如:“山、岗、岭”与山有关:“垌、桥”与田桥有关。比如:合江、因宋元明清朝代曾在此设盐埠,供化北及广西陆川、北流一带民用食盐,后逐渐成圩集。圩址在罗、陵两汇合的江口附近,故名。江湖因过去圩址东有个大湖,故名。官桥历史上是上驿站,是广西至化州、高州必经之地,来往官员常于此留宿。圩集前有条小河,每当夏秋季,洪水泛滥,人马不能过,因此来往“官”员发起的捐款建好了“桥”,当地人把这桥叫官桥,因桥名得圩名。其实沿用继承型圩名是地形地物型圩名的一个分支,它们原属同宗。这两种类型圩名最多也稳定。它之所以“多”和“稳”,是因为地形地物的特征长期稳定不易改变,其面貌,地形特征留给人们的印象深刻。高州木偶戏高州木偶戏称鬼仔戏,因“琢木为偶”而得名,是高州市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品种。相传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高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后经高州民间艺人不断改造、发展、加工,形成今天的木偶戏。目前该市拥有木偶班150多个,艺人500多人,他们一年四季活跃在城乡,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为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高州也因此而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广东省首批“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高州木偶戏在品种上属杖头木偶。其造型制作十分讲究,一般是选用质地细软的枝松木经精雕细刻而成,并采用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进行彩绘、装潢,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眼、口、舌、鼻均可活动,逼真、传神,酷似真人。头部和手部串以竹杆,由艺人操作可以表演穿衣、戴帽、舞剑、开弓射箭等各种动作。服装、发饰、头盔以及各种道具丰富多彩,因人而异。一班木偶戏30来个木偶,角色上有生、旦、净、丑之分,脸谱各异。唱腔多为七字句和十了句的“木偶腔”,是高州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说唱形式。在门类上分为小班、中班、大班和木偶剧团四种类型。小班又称单人木偶班。这种木偶班由一个人表演,表演难度最大。表演者除操作木偶外,还要吹、打、弹唱。一担衣箱容纳他全套的表演道具;一张方桌就是他的舞台;一个艺人,承担全部角色。中班又名四架木偶班,由4——5名艺人组成。表演时有基本的分工,配以打击乐、吹奏乐,表演气氛十分热烈。大班又称木偶大戏班,由10名以上艺人组成。表演有较明确的分工,行当齐全,能胜任一些表演容量较大的剧目。但由于大班的艺人,道具较多,行动不及中小班灵活,因此目前发展数量不多。木偶剧团是在木偶戏大班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大型文艺团体,它来源于广泛的木偶艺术活动,又指导于群众性的大中小木偶班。高州市木偶粤剧团就是从业余大班发展而成的。该团的前身为民间业余木偶班“乐尧天”1975年转为县办,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支初具规模、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专业文艺团体。该团在木偶造型上力求逼真、生动、传神;表演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音乐、唱腔明快流畅,富于人性,百听不厌,回味无穷。加上演员配合默契,唱做吻合,服装、布景、灯光新颖别致,观众置身剧场,犹如观看真人演出。1987年以来,高州市木偶粤剧团和梁东兴、朱兆庚的单人木偶班先后应邀参加了“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受到主办单位和各界人士的好评。1992年9月,高州市木偶粤剧团赴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调演,一举夺得剧目、导演、音乐、表演和演出5项优秀大奖,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赞赏和好评。1997年春该团应邀赴香港、深圳等地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强烈反响,深受港澳同胞和外国朋友的喜爱和欢迎。该市永长春民间木偶艺术团还应邀到德国多个城市演出10多场次,深受德国朋友的欢迎,被当地的新闻媒介评价为“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好”。粤西客家婚俗趣谈出嫁姑娘要分姐妹钱在粤西北部山区,居住着数十万客家人,他们的婚俗很有趣。大姑娘在出嫁的当天,要用红纸封好姐妹钱,钱不论多少,多则一元两元亦可,少则三角两角也行。临出门时亲人们都汇集在屋厅为姑娘送行。姑娘的兄弟姐妹更生怕她远去,都围绕在她的身边,依依不舍。这时姑娘就把早已封准备好的钱包默默地塞到兄弟姐妹的衣兜里。分发完毕姑娘接过长者早已打开的雨伞,跨过门槛,出嫁了。送嫁途中手持雨伞的新娘在送嫁娘的陪同下,跟在新郞后面慢慢地前行。路上新娘决不同别人说话,即使是很知已的朋友同她打招呼,也只能报以一笑。这不是出于腼腆,据说如果应了,会有“半路夫妻”之嫌。大家都知道这是新娘的忌讳,也不会同新娘说话。新婚夫妇互敬鸡腿结婚那天,新娘去女家接新娘,要带去一只煮熟肥鸡。这只鸡被称为“熟盒鸡”,是给女方招待来送嫁的亲戚朋友的。当女方厨工把这个肥鸡切碎招待客人时,细心的岳母便会叮嘱厨工留出一对鸡腿。当晚洞房花烛。送嫁娘就将夹在嫁妆用红绳缚住的一对鸡腿拿出,放在新郎新娘的面前。然后满满斟上两杯合欢酒菜。新郎新娘同时拿起酒杯,轻轻呷一口,相互交换酒杯,各自一饮而尽。以示同结夫妻,白头偕老。然后各自拿起一只鸡腿互送。这时送嫁娘已悄悄离去。真是:“洞房花烛夜,合欢酒甜,肥鸡腿香,夫妻共饮嚼,同享新婚乐!”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