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如何解决考试中的不良心理

如何解决考试中的不良心理

发表时间:2024-07-14 20:02:06 来源:网友投稿

一年一度的中考和高考,总是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其实考试成绩的好与差,除与知识掌握及应考状况直接相关外,应考的心理状态以及由它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水平的发挥。如何调适考试心理状态,正确地对待考试并使考试水平得到最大发挥呢?关键是预防及控制不良考试心理。

第一、增强自信心。信心是成功的关键。增强自信心能使人在战胜恶劣环境、摆脱不良情绪的基础上,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上的矛盾,以欢快、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增强自信心还能使人重建合理的情感结构,保持良好的心境,以便有效地化解生活中的忧愁烦恼。要做到自信就要注意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相信自己一定不会比别人差。在这种充满自信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大脑皮层易于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复习过的知识印象深,考试时便能做到有效再现。有一句格言说得好:“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自己跪着,不信你站起来试试,你一定发现自己并不比巨人矮多少。”

第二、正确对待考试。考试作为一种学习的检测手段,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它只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一种特定的需要,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公平性,又有很大的局限性。考试的结果尤其受试题的难度、效度、信度以及评卷人员本身素质倾向性等因素的影响。相同的测试内容,相同的测试对象,用不同的测试题测试,结果往往不一样,有时甚至大相径庭。因此不能把考试的结果作为评价、衡量人的能力、水平的惟一依据;不能因为考得好就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得,考得不好就悲观丧气,自觉低人三分。更不能把考试当作是决定个人前途的“定音锤”。人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更何况“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要正确对待考试,就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辩证地看待人生、社会,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顺境与逆境、升学和就业、成功和失败等,使自己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从而保持心理的平衡与稳定。

第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所谓目标就是期望达到成就或成果。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要发挥目标的导向激励作用,制定的目标就既要有挑战性,又要经过努力切实可以实现,也就是常说的“跳起来能够摘桃子”。根据这一道理,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在正确评价自己的基础上,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没有目标没有追求,失去进取心也就失去了驱动力。奋斗目标确定后,还要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较易达到的阶段,分阶段实现小目标,最终导向总目标的实现。这就是所谓的“大目标、小步子”。这种做法可以使人感到目标比较具体,比较切合实际,使人看到学习的进步和阶段性成就,有利于提高期望值,使人经常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预防不良考试心理的产生。

第四、正确地评价自己。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对待不足的局限性,并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原因,才会有对自己比较准确的评价,找到较为准确的位置,对考试结果也就有了一定的预见和心理准备,就不会出现考前心理失衡。

第五、培养和锻炼健全的人格。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指个人在心理形成过程中较为稳定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和性格等心理品质的总和。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人格中最核心的内容。保持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调整个人的社会行为和心理活动,从而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培养和锻炼健全的人格,就要注意处理好老师、同学及亲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

培养健全的人格,还要注意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宁静、愉悦的心境。良好的心境、稳定的情绪,能使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变化不定的情绪,能使人心理失衡,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培养和锻炼健全的人格,还要学会用理智去克服各种心理障碍。这是预防和控制不良考试心理的最佳方式。

综上所述预防和控制不良考试心理,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意志品质、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定的自信心和灵活有效的自我调节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法纪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心健康,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不良考试心理。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