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教育课程的内涵是什么
课程是一个用得最为普遍但却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1991年版的《国际课程体系百科全书》列举了九种课程定义。我国课程论专家施良方教授将各种定义加以归类,大致分为六种类型:
一、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学生学习的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
二、课程既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方法和技术,把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组合在一起谓之“课程”。
三、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而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这些目标服务的。
四、课程即学习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的经验论将课程定义为经验,试图把握课程对学生的实际意义,指内化为学生经验的东西,学生实际学习到、体验到的东西。
五、课程即文化再生产。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也应该是)这种社会文化的反映,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大量偏见、不公正,为有效地防止现存偏见永久化,课程要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
六、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课程不应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应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外部强加给他们的世界观,学生应在规划和实施课程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尽管课程定义众说纷纭,但我们认为,首先应尽可能地从广义上来理解课程。长期以来我们对课程的理解主要局限于“学科科目”这一层次,将课程与学科科目等同起来。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范围远远超过正式列入课程表上的那些学科科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也影响深远,也应纳入课程之内。其次还应动态地把握课程。一方面课程本身是不断变化的,另一方面,课程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课程决策者、编织者到教师和学生,要经历诸多转换。为此对于课程这一概念应当从宽泛意义上动态地去把握。
基于上述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与把握,我们认为,对汉字文化教育课程可以进行这样的界定。
汉字文化教育课程是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以汉字文化学习为内容,通过一定方式使学习者心智有所改变的教育行为。
对汉字文化教育课程的这一定义体现了这样几种意思:其一,汉字文化教育课程是一种“行为”,也就是说,汉字文化教育课程不是“形而上”的一种哲学思辨,它是影响或改变学习者心智的一种方式手段;其二,这是一种“教育”,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可以发生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中,也可以发生在广义上的教育即社会教育中;其三,汉字文化教育课程是有目的实施的,而不是率性而为的活动;其四,汉字文化教育课程形式是多样的,既包括注重内在逻辑的学科型课程,也包括注重外在体验的综合实践型课程。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