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唐代的科举考试中是不是举人直接升为进士

唐代的科举考试中是不是举人直接升为进士

发表时间:2024-07-14 21:20:50 来源:网友投稿

不是举人只是进士考试的基本要求,举人通过进士考试才能晋级进士

科举制度形成于隋唐,比以前的用人制度是一大进步,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即省试),应试者称秀才,中试者称为举人。

再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试”,根据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第—名叫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次为三甲,同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

扩展资料:

殿试是科举考试里最后一次考试,也是级别最高的一次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所以所有通过殿试的考生都有资格被称为“天子门生”。

殿试的通过率也很高。在正常情况下,殿试的通过率为百分之百。这就是说所有的贡士,最后都会变成进士。区别只是名次不同。

进士的名次由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他们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同进士出身”。左宗棠毕生没有考中进士,后来慈禧太后开恩,赐“同进士出身”,满足了他的夙愿。

进士是读书人的第五个标签,也是最威风的一个标签。读书人考上了进士后,大好的前程就摆在面前,拜相封侯不再是梦想。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